名家-共軍興建水門機場的戰略意圖

據報載,共軍福建寧德市水門鄉山區興建軍用機場,即將完工,並已有殲10、蘇愷30與無人攻擊機等進駐。軍方分析,該機場距釣魚臺約380公里,春曉油田約200公里,到臺北上空爲246公里。由於近期大陸日本東海摩擦不斷,緊張情勢升溫,共軍主要的戰略意圖,將指向東海的春曉油田和釣魚臺;又因位置逼近臺海,亦對我空防增加了壓力

爭奪東海制空

水門機場的興建不應視爲孤立事件,而是西太平洋軍事發展的一部分,在軍事戰略上至少有下列戰略意義

其一,共軍正在大陸沿海組建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兵力部署。這與4月初共軍增建飛彈發射坪,具有相同的戰略意義,爲其在閩浙邊區軍事部署的一部分。長久以來,美軍藉着西太平洋島鏈的天然防線,聯合盟友,將共軍封鎖在第一島鏈之內。近年來中共海軍雖然藉在太平洋上軍演,頻頻穿越「第一島鏈」,但並不表示對此海域的有效控制。

無可諱言,迄今美海軍仍主宰西太平洋上的海權。共軍爲達成有效控制,必須發展其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迄目前,已初具作戰能力,包括反艦導彈東風─21D、長劍10在內的反艦巡弋導彈,射程2000公里。共軍利用水門機場,其含蓋將達「第二島鏈」的關島。故水門機場的興建,意在與閩浙邊區的其他機場及飛彈發射坪,組成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基地羣。

其二,爭奪東海地區的制空權。在封鎖共軍的「第一島鏈」中,美軍及其盟友,雖然呈現出東北亞美韓、美日的防線較爲強大,美菲在南海較弱;但以位置而言,菲律賓扼控南海航道,予共軍的威脅更甚。近期中日在東海的爭端轉劇,日本在釣魚臺動作不斷,使雙方加緊軍力部署。

牽制日武力南下

由於共軍對附近水域戰略價值的重視,已將釣魚臺及其附近的宮古海峽,視爲共軍進出第一島鏈的孔道。自2010年4月起至今年2月3日止,大約有包括核潛艇在內23艘共軍的軍艦,通過此海域進入太平洋。縱然如此,共軍仍不停的尋找國際水域試探美日聯盟的反應。今年4月30日,3艘中國軍艦通過大隅海峽駛往了太平洋。這不但逼近日本本土,亦有一窺日本火箭發射基地的意圖。水門機場即提供此制空條件與作戰支援。

其三,牽制日本海上自衛隊武力南下。由於釣魚臺的形勢緊張,日軍已加強對「西南諸島」之經略,在與那國島部署反艦導彈,封堵共軍戰艦進出太平洋,並幫助美國部隊從西面進入該區;在中菲黃巖島對峙之際,美日達成共識。除美領關島北馬利安納羣島的基地外,日本自衛隊還有可能使用菲律賓巴拉望島呂宋島美軍基地。由於閩浙邊區位於日方南下的翼側,又爲共軍進出太平洋的孔道,若閩浙邊區的基地羣不能有效制壓,日自衛隊南下,將冒極大的戰略風險,故能牽制日武力南下。

由於臺灣的位置處於上述地區的中央位置,雖然各方對臺有威脅,相反的無論是否以我爲敵,各方在此周邊行動,我任何舉動或態度都將對各方形成壓力。故應審時度勢,善用地理位置的優勢,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

(作者爲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