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惠臺走在前端!人大代表陳紫萱再提4策略 深化兩岸交流

▲中共全國人大代表廈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紫萱。(圖/翻攝自臺盟廈門市委員會)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5日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接着大會將持續進行15天討論、解決十項議程。中共全國人大代表、廈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紫萱6日在北京指出,針對給臺灣同胞的同等待遇問題,表示廈門已走在全國各省市前面,並且建議了4項加深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措施

陳紫萱在全國人大福建團建議,可以根據惠臺政策31條、廈門經濟特區《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等相關法律,制訂4項加深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措施,首先1.解決臺灣人在中國生活不便情況,像是將臺胞證納入社會信用的統一代碼管理,方便臺灣人辦理金融購車、繳交罰款及貸款等。

▲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圖/翻攝新華網

其他還有2.允許臺籍醫師在廈開辦診所和門診、允許已經取得臺灣執業資格,如建築、諮詢、金融、醫療語文專業人士,能夠在廈門提供專業服務3.取消在大陸取得全日制碩士以上學位的臺灣居民,方可報考大陸事業單位的限制4.市場準入則放寬期限限制,允許制定針對臺商的可開放負面清單等。

陳紫萱表示,臺灣同胞在福建創業、就業生活,若要與大陸人民享有同等待遇,其中涉及問題相當多,因此若要加深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她建議可以成立「臺灣地區標準廈門研究中心」,研究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差異,先採用大陸與臺灣兩種標準,就是實施一地兩標。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圖/路透社)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發表2018年施政建議時表示,對臺工作大政方針要堅持一箇中國原則,並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逐步爲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其實李克強在報告中提及的「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國臺辦2月28日公佈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又稱:31項惠臺措施)中就提到,爲了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對臺工作思想,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率先跟臺灣同胞分享在大陸發展的機遇。」

當時國臺辦也曾表示,《措施》的出臺,將有助於臺資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加快轉型升級,拓展內需市場,助推臺資企業在大陸紮根發展,併爲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創造更好條件,有利於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路透社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路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