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建設讓牧民受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翻越崑崙山、重返唐古拉,見到眼前熟悉的草原,鬧桑周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16年前,他和家人從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鎮搬遷到格爾木市南郊移民新居長江源村。

三江源地區被譽爲“中華水塔”。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鬧布桑周有了一個新身份生態管護員。

試點以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始終尊重牧民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定了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管理辦法和績效考覈實施細則

“保護唐古拉,是咱作爲草原兒女的一份責任,義不容辭。”離開故土十幾年,鬧布桑周早已在城市站穩腳跟,住進寬敞明亮的房子,開上了越野車,但一聽到有生態管護員這個崗位,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身份轉型,培訓先行。三江源國家公園專門培養了藏漢雙語的生態管護員師資隊伍,開展生態管護員全員培訓,提高生態管護員管護水平。

辨識珍稀野生動物、學習使用紅外相機……“出師”了的鬧布桑周,如今每個月就要回一次唐古拉草原,每次在責任區巡護近一週,監測草地載畜量、監督草畜平衡執行情況、制止破壞生態的行爲、統計野生動植物種羣狀況、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宣傳……“現在草原生態越來越好,我們更要用心去保護,不能讓它再次受傷害。”鬧布桑周告訴記者,這些年國家很重視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明顯感覺“草原變得養人了”。

數據印證了鬧布桑周的直觀感受。2005年以來,國家先後啓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實施沙化治理、退牧還草、移民搬遷等治理項目,成效顯著。經過5年試點,三江源草地整體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11%、30%以上,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相當於560個西湖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有17211名像鬧布桑週一樣的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實現園區牧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全覆蓋,並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初步形成“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

生態好轉,牧民也從中受益。據介紹,生態補助資金由省財政統籌安排,年補助資金達3.72億元,戶均年增收2.16萬元。

三江源國家公園進一步拓展生態管護員發揮作用機制,促進生態管護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融合。

行走在黃河源頭鄂陵湖畔,生態管護員索索除了例行的生態監測,還經常向路過的牧民宣傳最新的脫貧政策,頗受牧民們的歡迎。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探索“生態管護+基層黨建+精準脫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的生態管護模式,通過向生態管護員培訓相關政策知識,使鄉鎮工作的基礎紮根網格,有效解決了鄉鎮編制少、人員服務半徑大、工作漏洞多等問題,把生態管護員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生態管護員機制有效調動了牧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也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工作。”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表示。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