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通道業務被判賠償 打破信託公司免責“常規”
在過去,當信託通道業務出現風險時,信託公司往往會被“網開一面”,不會深究信託公司在其中的責任。不過,這一局面將被打破,信託公司也要承擔部分賠償責任。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二審審結一起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該案系全國首例判決信託公司在通道類業務中對投資者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案件。
首例信託公司在通道業務中承擔賠償責任
案情顯示,陳某是浙江聯衆建設有限公司(下稱“聯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通過王某成立並控制了上海寅潯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下稱“上海寅潯”)等7家有限合夥企業。2013年初,陳某、王某等人僞造虛假財務報告與保障房項目資料,合謀確定集資方案。2013年6月,上海寅潯與華澳信託簽訂《單一資金信託合同》,委託人上海寅潯指定將信託資金由受託人華澳信託管理,用於向聯衆公司發放貸款。信託資金金額爲2.8億元。當年6月至8月期間,上海寅潯以“浙江聯衆杭州保障房投資基金項目”爲名、以年化利率9.5%~12.5%的高額利息爲誘,向社會公衆募集資金,募集文件中載明產品類型爲“華澳信託聯衆單一資金信託貸款有限合夥基金”。
其中,吳某認購100萬元,約定每半年分配投資收益,項目結束返還本金。在信託項目期間,有投資者曾向華澳信託相關業務人員致電諮詢項目情況;華澳信託內部曾出具過《項目風險排查報告》,載明聯衆公司財務狀況良好,項目保障營收穩定,項目風險可控,檢查未發現重大風險事項。基金到期後,上海寅潯未向吳某返還本金。經調查,吳某的投資款100萬元被上海寅潯執行事務合夥人委派代表陳某等人用於歸還案外人遼陽紅美置業有限公司。
2018年6月29日,陳某、王某等被判決犯集資詐騙罪。2018年,吳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要求華澳信託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一審法院經審理後,判決華澳信託應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對吳某根據刑事判決通過追贓程序追索不成的損失在20萬元的範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吳某與華澳信託均不服一審判決,向上海金融法院提起上訴。
投資者吳某稱,信託公司對信託資金的監管負有全面責任。華澳信託明知投資者是基於對華澳信託的信賴而進行投資。在信託存續期間,華澳信託曾出具內容虛假的中期報告誤導投資者,沒有對信託項目進行有效監管,應全額承擔賠償責任。
不過,華澳信託表示,通道業務屬於被動管理型信託,信託公司依照委託人指令發放貸款,不對項目做實質性盡職調查,沒有義務對信託資金進行監管,更不保證全部收回信託貸款或剛性兌付。投資者損失是犯罪分子集資詐騙,並將吸收的存款肆意揮霍造成,與華澳信託無關,華澳信託不應承擔任何責任。
上海金融法院經審理後認爲,訴爭信託業務屬於通道類信託業務,委託人和受託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應當依據信託文件的約定加以確定。根據《信託合同》,信託公司應委託人指令發放信託貸款,不承擔信託貸款無法收回的風險。信託公司在通道類信託業務中雖僅負責事務性管理,但仍應秉持審慎原則開展經營,在其以自身名義獨立從事信託管理事務時,需盡到必要合理的注意義務。
“本案中,華澳信託有關項目負責人員已經瞭解到委託資金來源於社會募集,並明知委託人系借用華澳信託金融機構背景進行資金募集,但未向致詢的投資者作相應提示,也未採取必要警示防控措施。信託存續期間,華澳信託應委託人要求,對於實際並不存在的投資項目在未經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出具內容明顯虛假、足以誤導投資者的《項目風險排查報告》,上述行爲客觀上也促成了犯罪分子的集資詐騙行爲,對吳某的投資被騙受損負有一定責任。”上海金融法院稱。
上海金融法院認定,犯罪分子的集資詐騙行爲是造成吳某投資損失的根本原因,華澳信託在管理涉案信託業務過程中的過錯行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吳某損失,吳某自身對其損害發生亦具有過錯,原審法院酌情認定華澳信託應就投資者刑事追贓程序追索不成的損失在其投資本金損失20%的範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該責任認定主次分明,比例合理,且屬明確可行。上海金融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第一財經記者在裁判文書網上發現,根據刑事判決書,上述案例中,預計總共有157名投資者可能提出類似訴訟,損失總額高達2.3億元,參照20%的標準,華澳信託可能面臨4600萬元的賠償。
信託行業去通道
一位信託行業人士對記者稱,信託公司在做通道類業務時收取手續費,雖然不如主動管理類項目的收益高,但是信託公司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有利於信託行業去通道,迴歸本源。
2018年4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出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監管標準,防控金融風險。信託行業自此開始轉型,壓降通道類業務和多層嵌套規模,行業整體規模已有所回落。
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爲20.86萬億元,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其中,單一資金信託規模爲6.92萬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0935.77億元,佔比爲33.18%,較上年末下降3.92個百分點,自2018年一季度以來已經連續11個季度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