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泳霖》北京治港用西醫 對臺宜中醫

大陸全國兩會決定調整香港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圖爲香港灣仔街頭醒目的標語。(中新社

北京對香港選舉制度進行大幅改革,現有反對派政治空間幾乎消失外界多認爲此舉不亞於對香港政治進行一次大型外科手術。對臺灣而言,可以透過「中西醫之辨」更加形象地理解此次北京治港思維預判今後兩岸關係將如何演變。

正如國父孫中山因「醫人不如醫國投身革命,以醫術比喻治國之術,的確是個有趣的視角。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大陸,較偏好用中醫理念處理政治問題:一方面注重「望聞問切」,也就是透過各系統的調研和接觸,瞭解當地社會動向民意脈動;另一方面則注重「小火慢燉」式煮藥煎服,希望透過長期經濟、文化、教育等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

長期北京對港「中醫爲主」,但近年大動干戈,不惜連續用兩次人代會處理香港問題,應是被2019年「反送中」嚇到,驚覺香港之「病變」已經來不及用中醫手段阻止,認定「反中癌細胞」已經擴散。只有先切除惡性腫瘤(國安法),再更換代謝器官(選舉制度改革),才能止住病情惡化。至於經濟文化等中藥粵港澳大灣融合發展政策),目前只不過是輔助作用。由此可見,「西醫爲主,中醫爲輔」已經變成當下北京治港主導思維。

同理,北京眼中的「臺灣問題」,西醫就是「軍事牌」和「外交牌」,中醫就是「交流牌」或「惠臺牌」。大陸提出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就體現了「中醫爲主」爭取水到渠成、自然實現兩岸統一的思維。

正如西醫看起來見效快、藥效猛,但後遺症副作用都不小,而中醫雖然循序漸進,但用時較長、需要耐心。近些年大陸對臺「中醫」療法逐漸陷入自我懷疑:首先,民進黨臺獨轉型看似不成功,基本盤反而坐大,北京眼中的臺獨「病竈」乃至「癌細胞」猶在;其次,兩岸經濟文化合作外溢到政治似乎不彰,惠臺政策這一劑藥方」的療效被外界質疑。此外,美國因素對臺影響尤深,這可能是北京改以「西醫」(如軍機繞臺過中線對付的更關鍵因素

香港原本應該可以透過「中醫」手段,循序漸進按照《基本法》的路線圖實現雙普選,但正因爲香港內部反對派和民進黨一樣抱持着「抗中」以及自恃有西方支持的偏激心態,最終激怒北京,直接亮出了鋒利的外科手術刀。同樣,民進黨持續和北京對抗,更把所有兩岸交流污名化、妖魔化,北京連對臺灣「望聞問切」的機會都沒有了,難道不是加速令北京放棄「中醫」療法、採納「西醫」手術解決臺灣問題的念頭嗎?

近期民調顯示,維持一中各表的現狀仍是臺灣民意主流,而包括年輕人在內普遍仍選擇避免與大陸正面對抗,以溫和政策應對大陸軍事壓力。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唯有透過「中醫」的調理,自然而然達成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纔是對人民最有利的方案。大陸要有耐心,多給點時間讓「中醫」逐漸見效,也提醒民進黨務必對照香港現在的遭遇,看到臺獨的未來。假如大陸有一天真的下決心對臺灣「動手術」,臺灣將面對怎樣的結局

作者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