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生命經過歲月雕刻後 拍出最自然之美

文/破點 POINT

「大家都是藝術家,本人則是藝術『加』,加減的加。」於涌笑言着,在他以木、石爲材質雕刻造型藝術創作路上,無論是爲抒發內心不快而潛心創作的初期,抑或衆多作品發表後,備受國際賞譽的時期,這一句話,總是形影不離——並非是爲了說給別人懂,於涌是說來給自己謹記的。

「創作的路上要不斷『加』強、充實自己,才能一直有新鮮的想法;畢竟,手藝的技巧有限,創作過程中抱持何種信念,更爲重要。」在生命經過了歲月長年的雕刻後,於涌也刻着他看遍的人生風景,並將它們擺置在他於昆明受邀開辦的「綠雪齋藝術館」中,累積而成的諸多創作,可說爲中國當代造型藝術下了一道註解,但於涌只有一句話:「我僅是一位單純的手藝人罷了。」

▲1.於涌與他的作品「寶島臺灣」。此作品目前收藏於北京人民大會堂。Q:您創作雕刻藝術品的契機爲何?

於涌(以下簡稱於):最初我是在臺灣做古董生意,2001年舉家搬遷至麗江,經營了一間私立博物館,但可能這創業概念對當時的大陸來說還太新穎吧,最後博物館關閉了,只做了兩年四個月。事業失敗後,我便開始專心做造型藝術,雕刻只是我的手段,主要是打發時間,把我心裡一些不服、不滿、不快,用作品去表現,算是種自娛自樂吧!

而之後,我的展館成立、開了展覽、作品「寶島臺灣」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在2014年「世界工藝文化節」得金獎這類的事陸續發生,只因爲我積累太多作品了,所以不斷在找出口讓人去理解我的創作。總歸來說,我創作只爲讓自己放鬆,其實每個人在做自己的東西時,都該是最愉快的。

▲2. 於涌的木雕精細,是爲追求對自然的呈現。

▲3. 於涌認爲每個人在創作時,都該是最開心的狀態

Q: 爲何會特別獨鍾在「石」、「木」結合的創作上?

於:有些人天生對數字或文字敏感,我的話,就是對破石頭、破木頭特別有感覺說件趣事,小時候我讀新店國小,放學後就喜歡揹着空書包,一路撿碧潭的石頭回家,課本跟作業都放到別人的書包去了。

當然,喜歡石、木,和我後天學習到「美」與「雅」的觀念也有關;自古文人就愛雅石,尤其是石與木的結合,木是軟性材料,石頭相對堅硬、冰冷,如何將兩者結合詮釋,每個人因感悟不同,做起來的樣子也會不盡相同,我呢,特別容易把石與木搭在一塊,看起來仍是很純粹自然,而非強拉生硬的放一塊,這要靠自身與材質有所交流才能做到,我也解釋不來,只能說是老天爺賦予的優點。

▲4. 「飛流直下三千尺」取石上自然的圖案,配上簡單的木質底座

Q:決定出一件作品造型的設計脈絡爲何?

於:從材料本身的樣子去決定吧。我很挑惕,絕不用新木,老木頭上自然有它歷史的歲月痕跡,這是老天爺的鬼斧神工,人做不出這種線條的;石頭的話,每塊的造型也是獨一無二,而且中國「雅石」來講最大特點,你得來的石頭不能再動手腳,必須是它原始的模樣。像「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件作品,石頭上本身有白線,而白線周遭又有自然散開的紋路,看起來如瀑布般,所以我只在木頭底座簡單刻了一圈水紋點題;任誰看了,都能知道這作品在說的是瀑布美景。

做一件作品前,真的別預設太多。像木頭這樣變化極多的材料,可能你想好要雕的位置,動工了才發覺裡頭早已爛了一個洞,怎麼辦?你只能改變,迎接創作帶給你的意外收穫,至少,你心情也會比較好嘛!要做到此心境,最重要就是放開心胸、觀察周遭;善於觀察,生活中再小的事物都能是創作題材,若感覺駑鈍,只能從框架間找感覺,創作就受限了 ▲5. 作品「敬畏自然」。此作品名源爲於涌對於創作的中心思想。

▲6. 作品「跋涉」。

Q:在表現作品上,您擅於使用的技法爲?

於:無論是圓雕、透雕、多層雕,木雕的傳統技法我都有用到,但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用技法,最重要是好好走完該走的過程,而不是直接學習形式。舉例來說吧,每個人用技法都有像我這樣的過程——技法不熟捻時,希望自己雕得精細,是「加法」;雕工細了,又想「減法」去雕出精練的作品,但卻怎樣都做不來,因爲人已經由粗到細慣了,回不了頭。

但何必急,等到了像我這樣快花甲之年的年紀,眼睛沒當年銳利了,體力也沒當年好了,你自然就「減」了嘛。任何工藝技法都是固定的,如何隨環境、想法和身體狀態去自然運用得當才更爲重要。現在,若雕三片葉子就能把作品的概念傳達出來,我是絕對不雕四片葉子的。

▲7. 「綠雪齋藝術館」裝潢以突出作品爲主,令人走入後能靜下心去觀看。

Q:您的作品如何在「綠雪齋藝術館」上呈現?於:「綠雪齋藝術館」對我來講,是一個833平方里的創作品,目的是去突出裡頭的60件作品。鵝黃色的牆面,暖光,館內簡單的裝潢,能讓來者到來後感到平靜,心靜了,便能用心去揣摩每件作品。

與我的作品一樣,「綠雪齋藝術館」講得是我創作的中心思想「敬畏自然」。我會依每件作品的調性,直覺它該擺哪就擺哪,當然也考慮到搭配。像我有件作品,用木頭雕了只老鼠與油燈,我們兒時都聽過俗語:「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嘛,人對這作品有了連結,自然會駐足觀看。而當他們順着小老鼠的視線一瞧,纔會驚覺牠看的並非油燈,而是我刻意擺上的一塊天然石頭;透過作品與擺設,我想說的「好高騖遠」的故事便完整了——「綠雪齋藝術館」的每個細節,都是都有它的人生哲理在。

我也強調神秘感親近感,作品的打光,會在後方的遮光布上,產生無法預期的光影效果,而除了幾個小件作品會用玻璃罩住,其他作品都是完全開放,伸手便能觸碰,感覺上跟觀者親切,直接對話。

▲8.作品「子非我」中刻了近視羅漢、喇嘛和雞與蛋,說得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生命議題。

Q:近期有什麼新的創作計劃嗎?

於:我從去年開始,嘗試把柴燒燒壞的陶,與我的木頭創作搭接起來後重新詮釋。柴燒是變因很多的工法,溫度過高、時間過久都會造成陶藝品變形,但有些變形很難得,色澤、造型都有種特殊的美,好比有件燒塌的瓶子,特別像魚的造型,但你真的要費心去做出這造型,是做不出來的。剛好我認識做陶的朋友,他每次燒完陶我都問他:「壞得多不多,壞得好不好啊?」壞也是要壞得有造型嘛!

有了這嘗試後,我便決定今年八月下旬,在「綠雪齋藝術館」辦一場我與陶藝家吳維潮先生的對話展。我們的作品皆有強烈的中國傳統元素,結合起來,便是一種中國的當代藝術。有很多當代藝術,是前衛到沒有主題了,但我要做的是從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工藝爲基底,融合後重新詮釋出的中國當代藝術。

於涌祖籍山東,1957年出生於臺灣,綠雪齋藝術館館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1998年年底開始長居雲南,致力於雅石與木雕相結合的藝術創作。2013年應邀赴英國參加展覽,2014年參加「2014世界工藝文化節」,作品《梅竹雙清》榮獲金獎。2015年受邀進駐「紫雲青鳥雲南文化創意博覽園」,開辦「綠雪齋藝術館」。曾出版藝術專着《於涌麗江藝術創作:木石記》。綠雪齋藝術館位於雲南「紫雲青鳥文化創意博覽園」。展示和宣傳雲南民族民間藝術品,主要爲木石雕刻造型藝術品。不定期舉辦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保護雲南特有的「金、木、土、石、布」民族特色藝術品。Tel. +86-1330-8880-868Add. 雲南昆明市紫雲青鳥雲南文化創意博覽園1棟2號Email. 1605179627@qq.com

看更多《破點 POINT》文章

想即時獲知最新設計新知動態,歡迎加入《破點 POINT》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