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從資金行情迴歸基本面 「零接觸經濟」持續夯

施羅德臺灣樂活中小基金經理人詹祖光指出,3月時臺股雖跌到十年線位置,但隨着以美國爲首的全球四大央行灑錢救市全球股市4~5月都在反彈。這段期間臺股受惠各種來自壽險公司、法人內資資金,6月以來則看到外資出現接力買超。在全世界資金豐沛之下,如果第二次疫情爆發引起震盪,反而會是不錯的買點

目前看來,基本面是U型復甦,但股價卻是V型反轉,顯示股價正在反映未來,甚至已經反映明年的狀況。我們認爲指數在下半年會比較震盪,但應不至於出現大跌,謹慎選股是主要策略。隨着臺灣的產業逐漸恢復到疫前狀況,下半年消費型類股也會跟着回升。因病毒尚未消失疫苗和解藥仍在研發中,人們生活出現根本上的改變,建議長期投資人可跟着「零接觸經濟趨勢走。

6月以來外資開始出現系統性買超,從最低賣超7,000億元,到現在賣超5,800億元,代表外資已經開始反賣爲買。過去外資賣超一年最多就是2,000億元,但今年外資還是賣了5,800億元,顯示外資還有相當的空間可以回補。內資已經開始獲利了結、外資接棒,要注意的是外資接棒的力道有多強,未來將會影響臺股走勢

全球四大央行最近撥出5兆美元救市,在全世界充滿資金的情況下,相信股價會有所支撐。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比較需要關注的是央行會如何收縮資金,但目前還言之過早。基本面來看,現在經濟是U型復甦,但股價是V型反轉,唯一的解釋就是股價是反映未來,可能已經反映明年。

詹祖光指出,明年上半年將受惠於「超低基期」,全球的GDP、企業EPS可能會是有史以來最強勁的。短線來看,萬一市場受到二次疫情爆發而震盪,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買點。畢竟各國政府對疫情已有經驗,因此將遠遠小於第一次疫情帶來的衝擊,不至於導致股市重挫。目前看來指數在下半年會比較震盪,但不會出現大跌,主要在等待基本面跟上。

中美貿易戰從去年發展到今年,我們一直認爲對臺灣有利,帶來鮭魚返鄉、在臺灣建立第二供應鏈,因此中美角力持續對臺灣是正面的。雖說華爲事件對臺灣短期會有衝擊,然產業調整迅速,仍有其他需求補上。畢竟華爲愈大代表它的議價能力愈強,臺灣的利潤所受壓力會更大;華爲受到壓抑,如有其他廠商分蝕市場,對供應鏈來說其實較爲有利。

此外,身爲半導體重鎮的臺灣,在大陸美國化,美國去大陸化下受惠,而其他IC設計伺服器交換器等供應鏈也移到大陸以外的地方,大陸企業無法影響價格,對臺灣供應鏈的衝擊自然也會減小。

詹祖光指出,其他產業類別,長期看好所謂的「零接觸」經濟。今年以來表現突出的產業多半是與科技相關的基建類別,如5G、伺服器等產業,或者是零接觸經濟,如電子商務、電競這些產業,接下來有機會的會是消費型股票,如傳產旅遊觀光服飾鞋類腳踏車,只是速度沒那麼快。

長期持續看好的「零接觸」經濟,牽涉到的是人類生活方式根本上的改變,以美國爲例,都是Amazon、Netflix等這類數位內容銷售等企業獨佔鰲頭,長期投資可以跟着這個趨勢走;至於臺股,長線尤其看好5G、雲端伺服器、半導體,隨着下半年消費力道逐漸回溫,則會擇優佈局內需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