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管理行跳船 國銀很感冒

海外授信案「雷聲四起」,尤其是過去國銀以參與國際聯貸案爲有志一同的目標,但現在景況完全不同,近來再度傳出,金融圈有銀行的海外分行爲了解所參貸聯貸案的最新情況,向管理銀行打聽,但對方卻告知目前手中已完全沒有部位,需要再瞭解,讓銀行當場傻眼

國銀主管指出,過去美系知名銀行經常發生這類情況,已讓參貸銀行很感冒,甚至有一陣子部分銀行還拒參該銀行所舉辦的聯貸案,但近一年以來,則以部分日系銀行所舉辦的聯貸案發生這類情況。

國銀主管直言,身爲管理銀行,但手中的部位大半已經賣出,甚至全清,不僅不負責任,也讓參貸行更擔心是否這個授信案形同「地雷」,但這些手中沒有授信部位的管理銀行,卻一樣管理手續費照收。

另一家國銀業者則指出,有些外商管理銀行在次級市場賣出手中的部位,主要是基於實現年度獲利的考量,但一般正常的情況之下,不致於手上一點部位都不留,倘若真的出清,的確有問題。未來會更留意管理銀行的動向,倘若管理銀行才完成簽約一年,就把手中的部位大半賣出,若有參貸這類聯貸案,絕對會跟着一起「跳船」。

銀行高層指出,國銀的國際聯貸案部位,有不少是購自「次級市場」,即並非最原始的參貸銀行,而是第一手的參貸銀行之後在次級市場出售聯貸債權時承接,甚至以「溢價」在次級市場承接案子還不在少數。之所以如此,最主要在於海外分行要有放款業績,由於對當地市場並不熟,因此較不容易成爲第一手聯貸銀行,只能在次級市場承接其他第一手銀行放出來的部位。

這種情況行之有年。以往金融圈都以爲國際聯貸案在海外授信業務上有知名銀行領航,應該相對安全,但景氣不好時,問題一一浮現。一家銀行的海外分行主管指出,在次級市場買債權,倘若是承接來自於部位較小的第一手銀行,則資訊的取得更不易,因爲還必須由這家銀行再進一步接觸部位較大的銀行才行,因資訊不明導致的放款風險也因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