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郭貴玲:吳東亮出奇招 財政部力抗
彰銀官民共治可能出現公並民的大轉彎,若以一股臺新金換得彰銀約○·八股普通股估算,臺新可拿回三六五億元資金、公股取得經營權,皆大歡喜。
【文/郭貴玲】
彰銀若能順利用換股方式買下臺新金,以去年第三季財報資料來看,「新彰銀」股本將達一三七九億元、總市值突破二千億元,成爲三商銀龍頭。同時,彰銀在大陸崑山長期佈局,隨着崑山試驗區開放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等多項金融業的先行先試優惠,新彰銀規模壯大後,可望在大陸市場更上一層樓,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整並效益。
兩大股東歧見大
臺新金二十日董事會通過,建議財政部支持彰銀合併臺新銀,即彰銀爲合併後存續銀行、臺新銀爲消滅銀行;當天下午五點,臺新金舉行重大訊息說明會,也表示已在農曆年前與財政部高層取得共識。但,財政部政務次長曾銘宗先後在二十日上午及下午六點多召開記者會,措辭一次比一次強硬,「取得共識乙節,嚴重背離事實」。
臺新金與財政部一天三場記者說明會的隔空喊話,讓投資人看得一頭霧水,臺新金及彰銀股價有如雲霄飛車震盪。仔細分析雙方立場,並非完全無解,關鍵即在於彰銀股價;彰銀股價漲上來,臺新與財政部互相讓步的機會愈大,兩者合併的成功機率也愈高。
以臺新金立場來看,彰銀股權問題,不單是收回七年前投資彰銀的三六五億元資金,更重要的是,臺新金版圖已囊括銀行、證券及壽險,卻因爲金控的雙重槓桿比率不符合規定,至今臺新銀仍無法跨入大陸市場。
至於財政部立場,最不能容忍的是臺新金「整碗捧去」,強行進行非合意併購,形式上雖是臺新銀併入彰銀,實則彰銀將由臺新金主導,恐損及彰銀客戶、衆多股東及員工權益。曾銘宗強調,「將盡所有手段、採取任何方法,全力維護國家及社會大衆利益。」
整並關鍵在彰銀股價
綜合來看,解決雙方立場僵局的關鍵將是彰銀股價表現。由於三商銀股價這一波漲幅落後金融類股,彰銀挾着崑山試驗區的政策利多,及臺新金丟出臺新銀並給彰銀的變化球,成爲吸引投資人關注公股後續整並的焦點。只要彰銀股價漲,還有帶動公股銀行全面跟進的外溢效果,最大贏家正是財政部。
而彰銀股價拉高後,臺新金能換到的彰銀股票潛在市值水漲船高,所以不排除在換股條件上,臺新金願意以多換少,甚至在彰銀董事席次讓步、由公股主導經營,讓財政部能對社會大衆有所交代。
值得留意的是,吳東亮持有臺新金股權逾二○%,若換成新彰銀股權約爲一二%,與泛公股持股相當;任何一方若要循華南金公、民股持股分配董事席次的模式,勢必要從市場加碼彰銀股票,才能掌握髮球權、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對金融股的中長期投資人而言,彰銀的股價將是焦點所在,後續必須觀察彰銀潛在買盤造成價量的變化情形,以及十六元關卡的支撐力道。(本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14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