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展示“童趣·童遊”
圖爲上世紀70年代,香港兒童向流動圖書車借康樂棋練習棋藝。(圖片由展覽主辦方提供)
童年是人一生難忘的記憶,童年的玩樂方式是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呈現。香港歷史檔案館2月25日起舉辦《童趣·童遊:香港兒童玩樂點滴》展覽,展出檔案館館藏的歷史檔案、照片和視像資料,讓觀衆瞭解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期間香港的兒童福利政策、兒童娛樂設施和兒童的娛樂方式。展覽分《日常兒樂》、《遊樂空間》、《小區童樂》三個部分,既喚起了香港市民的共同記憶,重溫當年閒童趣童心,也反映出其間香港的社會發展變遷。
上世紀50年代,香港兒童人口上升,相應的社會服務、玩樂設施的需求隨之增長,但那時香港社會尚未普遍富裕,兒童多自制玩具,瓶蓋、摺紙、糖盒都是玩具,“麻鷹捉雞仔”“何濟公”等是人人都玩的遊戲。60年代以後,香港爲兒童興建遊樂場地,並組織各種兒童活動。香港製造業起飛,成爲玩具王國,到了80年代,兒童自制玩具幾乎消失,芭比娃娃、卡通玩偶、組合玩具等流行。
迴歸後的香港特區政府於2018年成立了兒童事務委員會,將保障兒童權益視爲施政重點之一。兒童事務委員會通過制定政策和推動落實,幫助兒童健康成長。(邰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