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生活的文化味道
張坤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3月01日 04 版)
油鹽醬醋茶,廚火煙氣薰,尋常生活的磕磕絆絆、習慣習俗,已經深深浸潤在我們的血脈和文化的味道里了。
因當年“5·12”地震後,家園重建時受到吳老師的幫助,四川省綿陽市的一位農民寄出親手做的“醬鴨年貨”表達謝意。“寄來的臘腸和醬鴨被掛在了陽臺上,又重又‘醜’,卻讓人心生溫暖。”吳老師這樣寫道。
這份溫暖的匠心、感恩心,正是尋常生活中“最好的關係”“最好的禮物”。從形同陌路到心心相印,哪怕是夫妻姻緣,也靠着尋常生活聯結交融、添信增愛。
“最好的夫妻關係應該什麼樣?”
“錢真的是最重要的東西嗎?”
“最好的夫妻關係就一句話,爲何看哭百萬人?”
“老伴是最好的另一條腿,爲啥誰也離不開誰?” ……
不久前,一個關於尋常夫妻關係的系列短視頻欄目,居然衝上熱搜,引發上億人關注!
“最好的夫妻關係就是:你懂他的辛苦,她懂你的付出”“夫妻不是敵人,不要想着征服、壓制對方”“不要吵贏了架,卻輸了感情”,這些質樸的觀點,不僅引發了中老年人的強烈共鳴,也使得很多一言不合就翻臉、視“夫妻家庭”要麼如地獄要麼如天堂的年輕人感慨萬千。
尋常人家、尋常情誼、尋常生活的文化味道,恰恰是當下我們最需要的一種精神滋養,因爲其中有每一個人都在意的那份“真實樸實”和“真誠純真”。某些喧囂浮躁、隔閡冷漠的氛圍,甚至比疫情本身更令人窒息憂鬱。
擁有尋常生活的文化味,或許正是電視劇《山海情》能夠大放光彩的原因之一吧。電視劇中的人物“得寶”“麥苗”,他們逃離大山,準備外出打工的時候,在山上追逐,那快樂、單純、明亮的青春歡笑聲,在曠野山谷中久久迴盪。這充滿濃濃尋常生活味的場景,讓觀衆久久難忘。
是的,最不尋常的文化,恰恰來自最尋常的生活,來自生活與生活的摩擦和交融,如此才能起到文化日用而不覺的作用。
處在任何生活的逆境挫折中,都不能放棄希望。我們以一片向上向善的誠心,把自己放在社會的磁力場裡轉動,便能產生文化的電流,放光發熱,傳能發力。
任何尋常的生活中,都能發現、發掘文化的不同尋常。可以說,學校是文化的旅館,單位是文化的園地,社會是文化的土壤。親情、友情、愛情、對自然之情、對生活之情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催放文化光芒的活細胞、好酵母、優動能。
任何現實的生活,都是連接歷史和未來的文化橋樑。文化所要記錄傳達、發展改變的思想,乃是人類生活中心的思想。文化脫離了現實鮮活的生活,就成了不可思議的古董。
100年前,那個叫陳獨秀的年輕人,總是以“記者”的署名,在《新青年》上發表對尋常生活的感悟和洞見。在今天人人都可以成爲“記者”的新時代,生活也在選擇着“記者”,而真正能扛起“記者”名號的,需要研究尋常生活中的文化味道,理解把握關於生活與文化“最好的關係”。
正如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提出的“生活形式”概念,我們需要文化成爲一種生活習慣,需要充滿文化味道的生活。生活是樹,豐富了文化;文化是根,託舉了生活。文化多滋養,生活纔多彩。
一個真正有文化的“記者”,不能離開尋常生活、尋常人家,不要辜負這個新時代。
2021年03月0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