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對夫妻約定誰出軌誰賠50萬,丈夫出軌後法院認定賠5萬

(原標題:廣州一對夫妻約定誰出軌誰賠50萬,丈夫出軌後法院認定賠5萬)

熱戀中的情侶們,總是會許下浪漫的山盟海誓證明自己對愛情的堅貞。

如今,除了許下諾言,更多的人還會通過簽署“忠誠協議”來鞏固愛情。

這不,廣州一對夫妻就約定:誰出軌造成離婚,就賠償對方50萬元!結果男方出軌被妻子發現,妻子憤而告上法院起訴離婚,並要求丈夫按照約定賠償50萬元。法院會支持嗎?究竟"忠誠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呢?

記者今日從廣州市白雲區法院獲悉,這起離婚糾紛有了判決結果。

夫妻約定出軌一方賠償50萬元

2017年8月,鄭某袁某登記結婚,婚後未生育子女。

2018年10月20日,兩人簽署《婚姻財產協議》,約定今後雙方婚外情、與他人同居、家庭暴力或有關係曖昧的異性朋友,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而離婚的,過錯方應一次性賠償對方50萬元,夫妻共同財產平均分割。

2019年11月3日晚,袁某與婚外異性在一商務酒店住宿記錄。

鄭某認爲,袁某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與其他異性多次保持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致夫妻感情徹底破裂,故訴請法院,請求判決准予離婚,依據《婚姻財產協議》袁某向其支付50萬元的損害賠償金

訴訟中,袁某表示同意離婚,但其並不存在過錯,不同意支付50萬元損害賠償金,其作爲一名貨車司機,鉅額經濟賠償已遠超其支付能力,且《婚姻財產協議》的部分條款涉及限制離婚自由,該部分條款應屬無效。

法院認爲,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共同維護平等、和睦文明婚姻家庭關係。鄭某、袁某感情基礎薄弱,婚後雙方因生活觀念價值觀念存在差異,產生矛盾,現鄭某起訴離婚,袁某表示同意離婚,即雙方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經法院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爭議焦點

協議中關於“夫妻忠實”的條款是否有效?

袁某是否存在協議條款中約定的行爲?

本案中,鄭某、袁某在婚內自主簽署的《婚姻財產協議》中第三條、第四條的約定內容,是對夫妻之間互相負有忠實義務的約定,是對婚姻法第四條的具化。該“忠實條款”實際上是對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的一種約定,對雙方均具有約束力。該約定內容沒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沒有限制一方婚姻人身自由,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可撤銷的情形,屬於有效民事法律行爲,符合婚姻法的原則和精神,對此予以認定。

現雖無直接證據證明袁某與他人發生性行爲,但結合本案情況、袁某的陳述,足以認定袁某存在關係曖昧、影響婚姻家庭的異性朋友,並因此造成夫妻感情破裂,符合雙方婚內簽署的《婚姻財產協議》中第三、四款所約定的內容,屬於過錯一方。考慮袁某是貨車司機,收入一般,故協議中約定50萬元的賠償數額不符合其實際經濟情況,明顯偏高,顯失公平,故法院根據袁某的經濟收入、日常消費水平承受能力,結合本地生活水平,酌定袁某向鄭某支付賠償金5萬元。

綜上所述,法院判決准予鄭某與袁某解除婚姻關係,袁某支付鄭某賠償金5萬元。

宣判後,鄭某、袁某均不服判決,提起上訴。廣州中院經審理後認爲,原審認定事實清楚,判決並無不當,故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說法:關於“忠誠協議”的效力問題

公民對自己的身體享有支配權處分權,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在法律許可的限度內自由處分自己的人身自由。“夫妻忠誠協議”正是已婚公民對自己的婚後行爲自由進行自願限制和約束的體現,是夫妻雙方合意的結果,符合婚姻法的原則及公序良俗。

即使《婚姻法》第四條所規定的夫妻忠實義務並非權利義務規範,而是一種倡導性規範,也不妨礙夫妻雙方自願以民事協議的形式,將此道德義務轉化爲法律義務,以賦予忠實義務法律強制力

同時,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條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係。”該條規定了夫妻之間互負“忠實義務”。互相忠實是夫妻之間的法定義務,若違反該義務可能會引發一定的不利後果,而這種後果的量化與落實則可能體現在夫妻離婚之時。

申言之,“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取決於其所約定“違約責任”的具體目的,若該“違約責任”本無意維持婚姻,而是指向離婚之時的過錯賠償,那麼忠誠協議實爲夫妻雙方就特定婚內過錯行爲在離婚之時的賠償方式、數額及標準的預先約定,在不存在瑕疵或違背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的情況下,可作爲夫妻離婚協議的組成部分獲得法律上的效力。

因此,夫妻雙方在締約過程中不能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不能違背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不得以協議約定的形式剝奪和限制一方的人身權利,如必須離婚、放棄對孩子的監護權、不得探視小孩等,否則該協議可能會被認定爲無效。

(原題爲《夫妻約定誰出軌誰賠50萬元!鬧上公堂法院支持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