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向融合”推進文化育人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與文化育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與內涵。將文化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是高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傳承傳播中華文化使命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內在要求。新形勢下高校加強和改進文化育人工作,應把握時代性、着眼系統性、增強創新性,聚焦文化認同、培育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
一
高校肩負着文化傳承、傳播與創新的重要使命,通過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有助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把“育新人”與“興文化”作爲並行使命任務,對於塑造大學文化、培育大學精神、涵育師生情懷,推動建設新時代文明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當前,青年學生在價值觀形塑過程中被幹擾、被滲透的因素複雜多變,教師羣體在思想文化方面被侵蝕的情況偶有發生,教育領域的風險挑戰不容忽視。如何傳承弘揚中華文化,通過文化育人堅定文化自信,確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與實效,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暨南大學考察,勉勵學校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自己的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爲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這對暨南大學堅持辦學特色、傳承傳播中華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在辦學治校中積極探索以文化使命爲核心的創新行動,致力於在海內外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火種”;在文化引領方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文化認同,實現內地學生、港澳臺僑學生、華人及外國留學生“三類學生”在培養方式和目標上實現分流與融合相統一,凝聚起同向合力。
二
文化是民族的文脈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新時代推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應着力文化內容供給側改革,提升文化育人吸引力;構建多樣化的活動內容和平臺載體,提高文化育人覆蓋面。將培育文化自覺貫穿於“三全育人”全鏈條之中,構建覆蓋全領域的文化育人體制機制。
厚植文化根基,培育文化育人“新平臺”。堅持“以中華文化爲基礎,以學術文化爲核心,以國際文化爲特色”的發展思路,把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校園學術、文化活動之中。精心打造三大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項目,以“三類學生”同向融合爲目標開展文化體驗展示與傳承創新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以“中華文化大講堂”“中國文化節”系列活動特色展示項目爲引領,持續舉辦國際文化聚暨南、中華文化月、中華才藝(武術、龍獅、書畫、舞蹈)培訓班等文化育人品牌活動,聯動起校內外多元力量。
傳承文化基因,建設文化認同“資源庫”。暨南大學爲港澳臺僑學生、華人及外國留學生構建以“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與人生”“文化與中國發展”“文化與世界”爲主要內容的課程模塊,構建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爲核心的文化育人課程體系。開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國情教育和“四史”教育爲切入點的“金課羣”,打造“微課、微信、微書、微壇、微行”“五微一體”思政教學育人平臺。
傳播文化影響,打造文化自信“播種機”。以暨南大學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等三個國家級智庫型研究基地的實體化建設爲契機,進一步整合海內外研究力量,建設具有僑校特色的中華文化傳承傳播的智庫平臺。大力推進中華文化傳承傳播中心建設,在三地五校區打造“中華文化體驗與展示館”,推出華僑華人歷史文化展和“文化會客廳”,構建“線上+線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
三
在文化育人各環節中一以貫之地堅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增強師生的幸福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有助於從實踐上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人”。多年來,暨南大學聚焦文化認同,創新開展“分流教學、分類培養、同向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以文化浸潤、文化體驗和文化傳承等多種形式,構建從新生訓練營到畢業啓程禮的“閉環式”協同文化育人體系,實現“三類學生”全覆蓋參與,打造多層發散、交互融合的文化“同心圓”。對於內地學生,通過開展以中共黨史爲重點的“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於港澳臺僑學生,圍繞學習能力提升,打造文化與實踐育人體系,深入推進優秀港澳臺僑學生“千百十培養工程”,推動港澳臺僑學生與內地學生在學業、生活、思想上同向同行、共享共融。對於華人及留學生,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爲切入點,通過舉辦中華才藝培訓、文化知識競賽及文化體驗與展示教育,開展中國文化之旅及歷史文化考察,感悟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將其培養成了解和熱愛中華文化的中外交流文化使者。
(作者:麥尚文,系暨南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暨南大學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