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史上的今天:世嘉橫版動作代表《怒之鐵拳》

相對於卡普旗下的衆多2D清版過關神作來說,世嘉系的同類作品總顯得要非主流一些,不管是《獸王記》還是《戰斧》乍一看都給人一種從內到外都十分詭異的感覺。不過發售於1991年8月2日的《怒之鐵拳(ベア・ナックル 怒りの鉄拳)》倒是在各個方面都回歸主流,同時又保留了世嘉系動作遊戲手感美術特色,很快取代了兩位前輩成爲公司的清版過關頭牌產品。

其實對“獸王記”以及“戰斧”的顛覆從這個項目的企劃階段就開始了,爲了打造一款能夠與競爭對手正面抗衡優質作品,公司高層專門讓憑藉《超級忍》獲得各方面好評的第6AM研究開發部負責遊戲的製作,在世界觀設定、畫面細節、打擊感、關卡結構等各個方面都與當時主流的清版遊戲沒有明顯差距。而且這款作品還是製作組專門爲世嘉MD主機量身打造的,沒有像很多同類作品那樣先有街機版然後再往主機移植,從而在此過程中不得不對遊戲各方面的表現進行妥協。

遊戲標題畫面

本作是非常典型的清版過關遊戲,在一開始可以從金髮帥哥、長腿美女以及非裔小哥中選擇一位對抗城市裡的惡棍們,典型的美式故事背景也許會讓玩家對遊戲中的部分場面感到十分熟悉。硬朗的打鬥風格配合簡單直接的攻擊、跳躍、特殊攻擊三個按鍵,讓每一位玩家都能輕易施展打擊感極強的各種連續技,無論畫面表現還是整體手感都比世嘉此前的很多動作遊戲強出不止一個檔次,這也是《怒之鐵拳》能夠迅速積累粉絲的重要原因。

由於題材跟內容都有一些相似之處,很多人會認爲這只是個《快打旋風》的模仿者而已,不過第6AM研究開發部並不是這麼容易滿足的開發商,他們在遊戲具體內容上增添了很多獨到的創意。例如向後攻擊、翻滾、前後兩種抓投以及落地瞬間按鍵能夠迅速起身的“受身”系統,這對於動作類遊戲來說堪稱創舉,在後來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類似的設計。再加上3位主人公的動作類型更加豐富,讓《怒之鐵拳》其實在很多方面與《快打旋風》對比都不落下風,儘管二者業界知名度無法相提並論。

很難想象製作組當年用MD主機僅有4Mbit的小容量卡帶就做出了這樣一款優秀的遊戲,不光玩家認可,各種遊戲媒體也對它讚不絕口。《怒之鐵拳》也因此毫無懸念地走上了系列化道路,相繼推出正統續作《怒之鐵拳2》、《怒之鐵拳3》,初代甚至還向機能明顯不足的Game Gear以及世嘉MK3主機進行了移植以擴大影響力。儘管本作也有高難度下對玩家操作精度要求過高、音效比較沉悶等缺點,但總的來說瑕不掩瑜,在今後數年間挑起了世嘉清版動作過關遊戲的大梁

遊戲的Game Gear掌機移植版

話說這款遊戲在被盜版商引進國內時還有個小花絮,由於遊戲原名《ベア・ナックル(Bare Knuckle)》直譯爲徒手攻擊,盜版商嫌這個名字賣相於是將其改成《格鬥三人組》,結果到2代的時候可選角色變成4人,不得已只能叫它《格鬥四人組》,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亂,最後乾脆把副標題“怒之鐵拳”拿來作爲主標,反正遊戲美版也叫《Streets of Rage(怒火街頭)》,跟“怒”多少有點關係,該稱呼於是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