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線上探討美國反亞裔歧視運動及影響

新華社上海6月1日電(記者楊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與美國卡特中心日前聯合舉辦“美國亞裔歧視的跨太平洋視角網絡視頻會議國內外學者就這一話題發表了各自看法。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政策教授高琴分享了她和同事針對紐約華裔居民調研成果調查顯示,華裔紐約人在新冠肺炎疫情經歷高頻率和不同形式種族歧視。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至少經歷過一種形式的歧視。其中大多數人將這種經歷歸因於自己的膚色血統,而其中有三成受訪者指出,在疫情期間佩戴口罩也是受到歧視的原因

“儘管美國衆多人都接種了疫苗,但對於是否需要繼續佩戴口罩存在分歧。”高琴說。

她同時指出,種族主義對華裔紐約人造成了嚴重傷害,他們所經歷的種族歧視,導致他們高度緊張和警惕,“他們擔心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安全,希望不受因仇恨引起的犯罪或騷擾的影響。”

她認爲,疫情加劇了美國對華裔早已存在的種族歧視,“我認爲美國是一個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對人民的尊重的國家。但我也從那些走到一起要求平等和種族公正的美國人民身上看到了希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聰悅說,美國的固有模式是試圖鼓勵移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從而擺脫對故土的忠誠,建立新的民族認同。她認爲,美國現階段針對少數族裔的仇恨犯罪是政治力量資本力量和社會力量三者失衡的表現。

“社會力量變得越來越分散,作爲其傳統基礎正義共識和良好秩序正在被強調對立的部落主義傾向打破。”她說,在三種力量的衝突中,民族性得到了加強,內部的敵意也進一步加強。

“過去兩年發生了這麼多針對亞裔的犯罪,讓我感到震驚。”南洋理工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少華說。他認爲歧視亞裔的成因需從歷史、經濟、移民等多角度思考,同時介紹了新加坡政府爲確保種族和諧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一是種族融合住房政策,即對每個住宅區實行種族配額制度,避免種族隔離。二是扶持種族自救羣體的政策,即政府推動建立基層組織,爲弱勢羣體提供幫助。”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總結會議時說,美國各族裔應團結起來,共同譴責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