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造車新勢力

去年筆者寫過一篇關於造車勢力的文章,時隔一年,形勢變化很快,筆者想再談談造車新勢力。

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出人意料

過去這一年,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出乎很多人意料。如果把特斯拉也列入造車新勢力範疇的話,其快速發展遠超行業預期。2020年,特斯拉在全球銷售近50萬輛,同比增長36%,尤其是在中國市場銷量暴漲。截止到2021年1月25日,特斯拉總市值已經超過8000億美元,相當於豐田汽車市值的4倍。

從中國看,造車新勢力的頭部企業已走出困境,產銷亮眼,造車水平提高。蔚來、小鵬理想相繼在美國上市,蔚來和小鵬的市值已超過上汽,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也從“2019年最慘的人”成爲“2020年最爽的人”。雖然有人認爲市值不等於實值,但必須看到,資本市場的青睞是因爲看好這些企業的未來。2020年,我國造車新勢力累計銷量接近15萬輛,市佔比達到14%左右。日前,蔚來發布了150kWh電池包和第二代換電站等3項計劃,體現了造車新勢力技術水平的進化,也顯示出中國企業正向特斯拉發起挑戰。

疫情之下,部分造車新勢力還走出了中國汽車出口新路如小鵬汽車向挪威出口G3智能純電SUV,愛馳汽車歐版U5出口歐盟,蔚來也計劃向歐洲出口ES6和ES8。這些突破,既受益於歐洲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也與造車新勢力產品性能提升相關。

相比之下,部分過去連續多年產銷量排名前列的新能源車企卻發展受阻,被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甩在身後。

不過,造車新勢力的分化也很明顯。部分沒有核心技術管理體系的造車新勢力,如賽麟博郡等紛紛“爆雷”。還有一部分國家批准的“雙資質”企業表現不太理想,步履維艱,甚至面臨破產清算。倒是過去不太顯眼的合衆汽車表現尚好,憑藉哪吒汽車衝出重圍。零跑汽車最近也獲得了“雙資質”,去年銷量破萬輛,成爲造車新勢力的又一匹“黑馬”。去年面臨困境的拜騰汽車近日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意欲重獲新生。當然,這些企業能否經得住市場大考,能否在競爭中逆襲,還要靠時間證明。大浪淘沙,造車新勢力的全面重組正在進行。

此外,恆大寶能地產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燒錢”造車。百度也宣佈進軍汽車製造業。這些企業或資本實力雄厚,或技術實力突出,雖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終結果不好預測,但讓人充滿期待。

應肯定造車新勢力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作用

筆者認爲,造車新勢力推動甚至帶動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如果沒有造車新勢力的拼搏奮鬥以及在時間、資本與人力方面的投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會這麼快。

沒有造車新勢力的涌入,跨國車企不會這麼快下決心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沒有中國新能源汽車前期的發展,沒有造車新勢力打下的基礎和形成較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特斯拉進入中國不會這麼順利取得成功。

沒有造車新勢力的成功探索並獲得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中國汽車產業可能還停留在自身積累資金髮展的路上。據統計,僅7家頭部造車新勢力在2020年就獲得了超過180億美元的融資。如今,更多汽車企業開始在資本市場上尋求支持並取得成功。

造車新勢力還改變了傳統車企的觀念。特別是頭部造車新勢力的成功,極大鼓舞了衆多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所作爲的企業不斷向前,幾大國有汽車集團都更加重視發展電動汽車並推出高端電動車品牌就是例證。事實上,造車新勢力和比亞迪等原有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一起,推動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另外,造車新勢力正推動汽車的“定義”和“屬性”快速變遷。造車新勢力的高科技屬性與跨界交融、快速迭代的能力,給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正在快速推動汽車由典型的機械產品,轉化爲數據化、軟件化的移動智能終端。沒有造車新勢力的大投入、初期的大虧損和對全世界產業資源的調動,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品設計、高水平集成創新、續駛里程提高、高端車型配置和智能網聯功能的體現等方面都不會這麼快,可以說造車新勢力的出現加速了中國汽車產業變革的進程。

此外,造車新勢力已開始代表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參與全球競爭。在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汽車公司中,中國企業佔9家,蔚來、小鵬、理想均在其中。以造車新勢力爲代表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已逐漸具備和國際汽車巨頭直面競爭的機會,而且隨着網聯化、智能化競爭進入深度階段,這些企業可能會顯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所以,我們應該客觀地評價造車新勢力的歷史作用,給予他們掌聲

政府和造車新勢力的建議

面對造車新勢力的發展,筆者想提一些建議,既有對政府的,也有對企業的。

在政府層面,筆者建議給優秀的造車新勢力更多支持。在資質批准上予以放行,不要讓有“雙資質”的企業在破產邊緣,而一些發展迅速的優秀造車新勢力卻沒有資質,不得不尋求代工或兼併其他企業,既給企業增加了困難,又分散了他們的精力。另外,在資金上,優秀的新造車企業應該得到與特斯拉相同的支持政策。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的公司在中國獲得貸款,而中國的企業去美國上市融資。我們應該讓造車新勢力輕裝上陣,在中國也得到更多資金支持。

對於造車新勢力,筆者也想提點建議。與傳統車企相比,造車新勢力發展時間較短,如蔚來和小鵬成立至今才6年,一時的成功和市值上漲並不代表永遠,必須做好迎接挑戰、長期艱苦奮鬥的打算。另外,也要承認自身差距,要高標準提升產品質量,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讓消費者滿意,讓市場真正認可電動汽車。在新的一年,期待造車新勢力取得更大成功,中國汽車產業取得更大發展。

(作者系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 《 中國汽車報 》(2021-02-01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