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歐盟版“印太戰略”
近日,歐盟理事會首次發佈《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自特朗普政府大力推行旨在遏制中國崛起的美、日、澳、印四國“印太戰略”以來,美軍在印太區域的部署不斷加強,與日、澳、印等盟友的軍事同盟聯繫日益深化。拜登政府繼承這一戰略遺產,將聯盟範圍拓展至歐洲與歐盟。歐盟這一報告,堪稱“印太戰略”的“歐盟版”。
歐洲爲何如此關注“印太”
針對特朗普政府因“美國優先”在貿易糾葛和軍費分擔等問題造成美國與歐洲盟國之間產生巨大分歧的事實,拜登政府一上任,即全力修補與盟國的關係。2月4日,在線上七國集團和慕尼黑安全峰會上,拜登高調宣佈“美國回來了”。國務卿布林肯列出的美國對外政策“八大優先事項”中,強調“同盟是美國特殊的資產,美國將重新加強與盟友之間的關係”。國防部長奧斯汀上任當天即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通電話,討論“共同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當前的安全環境”。
歐洲對“印太”的關注,並非完全因爲以美國爲主導的四國“印太戰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地緣政治學創始人、曾擔任駐日武官的德國學者卡爾·豪斯霍夫,最先提出了將印度洋和太平洋聯繫在一起的“印-太”地理和地緣經濟概念,“印太”作爲地緣政治和地緣軍事概念的崛起,即以此爲基礎。
在特朗普政府大力推進四國“印太戰略”之際,歐盟主要國家先後做出跟進的姿態。2018年,法國馬克龍政府提出以“巴黎-新德里-堪培拉”爲軸線的法國版“印太戰略”。2019年5月24日,法國國防部發布《法國與印太安全》報告。同年6月26日,馬克龍訪問日本,宣示“兩國將聯手維護和增強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
2020年9月2日,德國發布《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政策方針,表示“德國將尋找多元化的經濟夥伴來避免單一依賴的供應鏈,積極干預印太區域的發展以獲取優勢”。和法國版“印太戰略”專注於安全與防務相比,德國版“印太戰略”內容全面,涵蓋了氣候變化、和平與安全等領域。
英國自然不甘人後。3月16日,英國政府公佈了題爲“競爭時代的全球化英國”這一冷戰以來最全面的“安全、國防、發展和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從“科學與技術”“未來開放的國際秩序”“國防與安全”等方面爲脫歐後的英國設定發展目標。令國際輿論譁然的是,這一報告決定:英國放棄將核彈頭減少至180枚的承諾,將核彈頭增加至260枚。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執行總監菲恩批評英國此舉是“不負責任、危險的,且違反國際法”。
由此可見,英國戰略評估報告中的“全球英國”,反映出的是比德、法、荷等專注或偏重印太更大的目標與野心。在百年變局到來之時,老牌殖民帝國一貫敏感、銳利的嗅覺,已經聞到了印太地區戰略利益的濃郁“腥羶之味”。
與四國“印太戰略”的呼應
在拜登政府於3月3日發佈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首次將歐洲和北約盟國與印太盟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與印度等一起,納入應對中國崛起所需構建的“全球聯盟和夥伴關係”之中。與英、德、法、荷等各自的“印太戰略”政策文件、報告不同的是,《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是從歐盟整體上對美國呼籲的迴應,並在以下方面呼應了美、日、澳、印“印太戰略”。
第一,在對印太區域的重要性認同上,美歐高度趨同。
2019年美國防部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和最新發布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都確認:印太地區人口占地球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世界上10個最繁忙的海港中有9個在該地區,全球60%的海上貿易在此過境,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海運從中國南海通過。這一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增長量均佔全球的三分之二,已經成爲全球經濟、戰略和地緣政治中心。
美《印太戰略報告》同時強調,世界上最大的10支常備軍中,有7支駐紮在印太地區,該地區有6個國家擁有核武器。爲此,美國毫不隱晦地表示:這裡是美國未來最重要的戰場。《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則強調:“印太地區的海上通道必須保持自由和開放。”
第二,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美歐標榜一致。
美《印太戰略報告》表示:“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反映了我們與盟友、夥伴的共同價值觀,即相互尊重、彼此負責、透明可信。”拜登政府《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同樣強調:“美國要超越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投資於我們的人民、經濟和民主,與盟國和夥伴一道捍衛我們的價值觀,對抗對我們的集體安全、繁榮和民主生活方式的威脅。”
第三,在針對印太的軍事合作與行動上,美歐遙相呼應。
在軍事方面,美國一方面不斷強化在印太的軍事存在,加強力量上的圍堵;一方面加強自身、與盟友在我周邊海域、空域的軍事活動,加強對我實施騷擾、挑釁的頻度和力度。從美國新政府上任至4月底,美軍使用RC-135W電子偵察機、U-2S高空偵察機、P-8A反潛巡邏機及EP-3E電子偵察機在我周邊的活動頻次比去年同期增加40%,美軍艦在中國當面海域活動頻次增加20%。
在軍事上呼應“印太戰略”,德國最不上心。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在4月4日表示,德國將派遣一艘護衛艦於今年8月到南亞以及印度洋巡航,這顯然是一個敷衍性的表態。
英國在印太區域的軍事計劃與活動顯得精緻和細密。2015年,英日首次建立外交和防務“2+2”磋商機制。2017年,英日正式簽署《相互提供物資與勞務協定》,爲兩國在軍事行動中互相提供食品、燃料和彈藥等奠定法理基礎。事實上,英日軍事關係源遠流長。如果說1902年的英日結盟爲日本在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頒發了“通行證”,那麼近年來的英日再結同盟,則爲英國重返印太提供了支撐和落腳點。
與此同時,英軍“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羣將於今年5月下旬從英格蘭樸次茅斯出發,穿越蘇伊士運河,經過印度洋前往新加坡,最後抵達日本,並與美國、日本舉行聯合演習。荷蘭國小力微,只能派遣一艘海軍巡防艦與英國航母編隊隨行並參加活動。此前,法國和德國在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關係上,也強調加強與日本的軍事合作。
與四國“印太戰略”的區別
北約是一個以美國爲主導的跨大西洋軍事聯盟,而歐盟是一個不包括美國的地區聯盟組織。歐盟“印太戰略”畢竟是一個以歐盟爲主體的戰略,而不是一個以美國爲主導的北約戰略。儘管北約盟國與歐盟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有交叉,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頻頻表現出對印太地區的興趣和將北約的防務向印太地區延伸的傾向,但歐盟主要國家領導人一直堅持歐盟的獨立性和主體性。這就使得歐盟與美、日、澳、印在“印太戰略”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
其一,歐盟戰略自主其來有自。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從一個鬆散的地區合作組織,變身爲具有類似政府架構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議會、歐洲銀行、歐元等國家要素的邦聯,其本身就是主體性、自主性、獨立性的重要體現。2020年2月8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闡述法國防務政策時,呼籲加強以歐盟戰略自主爲基礎的歐洲防務,並強調美國不是歐洲安全的最後保障,法國建議設立歐洲防務基金和歐洲干預部隊,強化歐盟成員國間的防務合作。2月25日召開的歐盟視頻峰會上,與會領導人再次強調加強歐盟戰略自主並由自身承擔更多防務責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歐盟有自己的利益,在對華政策上與美國並不一致。
特別是近年來特朗普政府造成美歐分歧越來越大後,歐盟的自主意識進一步強化。歐盟國家在武器裝備的發展上不再一味依賴美國,獨立發展自己的新一代戰機等武器系統。在對外軍事行動上,也不再唯美國是從。在美國爲支持烏克蘭要求德國向刻赤海峽派兵時,遭到默克爾的斷然拒絕。在美國要求德國向敘利亞派遣地面部隊以替換部分美國軍隊時,同樣遭到德國政府抵制。歐盟戰略自主在“印太戰略”上的體現,就是歐盟不太可能參加美、日、澳、印對中國的軍事圍堵。
其二,歐盟的“印太戰略”偏重合作。與2019年美國防部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和拜登政府發佈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都偏重與中國對抗、遏制中國相比,《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的“合作”色彩更濃。促進合作是歐盟對印太地區政策的核心,這不僅適用於與歐洲具有共同價值觀的盟友,也適用於擁有共同利益的第三國和印太地區多邊組織。
無論是歷史、現實,還是可預計的將來,中國都不是歐洲的敵人。在《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中,歐盟承認了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整體而言,包括德國和荷蘭最新公佈的印太政策指針、英國的綜合評估報告等,都體現了歐盟包容和平衡的政策取向,並強調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與中國接觸、合作的必要性。
其三,利益對價值觀形成牽制。拜登上任以來,不斷拉攏歐洲盟友在外交、貿易、軍事等諸多方面加入圍堵中國的行列。然而,歐盟國家領導人一方面承認歐盟與美國享有共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表示歐盟的重點關注與美國截然不同,他們更關心多邊合作、衛生安全和抗擊疫情等。默克爾更是明確表示:中美不要激烈對抗,要在最大程度上謀求共識與合作,歐盟在經濟上將一如既往與中國加強合作。
怎樣在價值觀與利益之間進行權衡,是歐盟“印太戰略”的關鍵。一方面,印太地區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力,使得歐盟需要與地區國家和組織,包括中國與東盟之間加強合作;另一方面,在防務和安全方面,歐盟無法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在印太地區安全局勢、商路安全方面,歐盟不僅需要避免與地區大國對抗,更希望美國與中國之間儘量不要發生激烈衝突。
總之,在美國自身的對華政策尚具有合作、競爭、衝突等多重性的時候,指望歐盟充當與中國對抗的“馬前卒”,放棄利益,犧牲自己,一猛子扎入與中國對抗、消耗的旋渦之中,是不切實際的。至於在利益與價值觀之間怎樣權衡,還是歐洲地緣政治學家的表述更爲直截了當:沒有永遠的敵人,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