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在地美食!基隆人的氣力就在孝三路

在遊客眼中,基隆就是廟口。而對老基隆人來說,孝三這條路,纔是美食的江湖。

車開到基隆,總像走進一片雨幕,誰是外客一目瞭然,那沒來得及開傘穿雨衣的就是。海風襲來溼溼冷冷的天氣,忍不住就想尋碗熱湯喝,在孝三路,你永遠能及時找到最燙口的溫暖。

孝三路鄰近港邊與火車站,交錯着委託行報關行,而哪裡有船靠岸,哪裡就有娛樂,過去的「茶店仔」也集中在這兒,基隆昔日燈紅酒綠的繁盛碼頭風華,全刻劃在這條路周邊迂迴的巷弄食肆。不同於臺南的小吃是吃「巧」,基隆出外人求的不是細緻,而是精、氣、神十足,質樸、穩飽、下酒。

我們跟隨着有《基隆的氣味》的作家鄭順聰從早吃到晚,隨便一間店,都是30年起跳,許多連招牌都懶得掛,在蒸騰的熱氣中發現了算你運氣好。端上的面沒什麼料,豆芽油蔥白的很,肉餡總是有點鹹,湯卻又清淡無華,只有薑絲的嗆把胃裡的暖火給提起來。但不管你愛不愛,在地人自動拉板凳報到,這就是最正宗的雨都滋味

如果起得早,建議你到「老戴豆漿大王」吃套燒餅油條飯糰,再配個甜漿加蛋。非得排隊不可,但光是看着店頭蒸飯木桶裡冒着的白煙就讓人欣喜。這裡的燒餅現烤、油條現炸,吃起香酥軟心。飯糰裡包的是每天用大鍋炒的榨菜豆乾,越嚼越香,放涼後米飯更Q。

若你喜歡紮實的山東饅頭,可以去巷裡那家「李家鍋貼饅頭」,別誤會,這裡沒賣鍋貼,賣的是「貼鍋」的饅頭。這是快失傳的山東傳統作法,在大竈鐵鍋裡燒水,在鍋緣貼上老面面團後,蓋鍋讓水氣半蒸半烤,25分後即可出爐。烙出焦皮的饅頭特別香脆,細嚼涌出天然發酵的清甜麥香老闆說,抹上豆腐乳咖啡早餐超棒

但談到基隆人最愛的早餐,鄭順聰與「金豆咖啡」老闆王鴻麟都直指一間麪攤:「三角窗面擔」。一碗乾麪、一碗餛飩湯,就是基隆人的早餐標配,三角窗面擔就這樣低調又安妥的屹立62年。一口爐只賣面與湯,連小菜都沒有,最複雜就是加顆蛋包。鄭順聰說基隆的面很白、湯頭很清,重點是那各家不同的油蔥和甜辣醬,一拌開,香味就被解鎖,辛中帶甘的後韻配上手工面的勁道,就像摻了罌粟逼人完食。這裡的客人沒停過,大家不分親疏,拉了板凳坐一桌,不約而同加辣醬、一口面再一口湯,呼嚕嚕吃完抹嘴走人,簡直就像是一種宗教式的膜拜儀式。

若是早餐的澱粉攻擊還沒把你擊倒,中午可以去排「天天鮮排骨飯」。這裡的菜色是集合油、甜、香於一身的古早味。雖然賣的是排骨,但許多人心醉的是那擱在排骨、雞腿蝦仁上頭顫巍巍的半熟蛋,筷尖一挾,暖黃色的蛋液流淌,變身醬汁,拌飯或蘸排骨都是一絕。又或是可以到「阿本燒賣」嚐嚐臺式大燒賣和排骨酥湯。用刈薯、鯊魚漿、豬肉、油蔥、胡椒拌成內餡的燒賣,多汁脆甜。自制甜辣醬是秘密武器,由清醬油、番茄醬甜麪醬等熬煮而成,拿來蘸燒賣或拌入乾麪裡都合拍。

來到基隆,一定不能忘記一道下酒菜。孝三路巷口這間「豬肝腸海鮮店」,老闆娘已經在店頭切了50多年的豬肝腸與紅燒肉,沿襲自廣東老師傅做「肝腸」的手藝,將豬後腿肉加上更軟嫩的豬肝做成的餡料,烤出濃郁鹹香的滋味,配上老闆娘加入中藥包熬製的生猛鮮辣椒,辣舌完如茶韻般回甘。

離開基隆之前,記得尋着阿伯們的腳步來中山陸橋對面的50年名店「三姊妹熱炒」,以熱鬧滾滾的「臺式Tapas」畫下一個完美的Ending。炸物選擇多,魚貨新鮮,小菜也精緻,如雞卷、牛蒡天婦羅、蚵仔酥、紅燒鰻、冷韭菜、軟絲五味等,都是必點招牌,價格又便宜,點滿一桌也不傷荷包。這裡也配備臺式調酒三光」(保力達B、米酒、維大力)、「黑白馬」(保力達B、米酒),下午2點,阿伯們已經喝得臉紅紅,坐在戶外騎樓滿桌小菜,大家酒足飯飽的吹涼風閒聊,剎那間,我好像不在基隆,而是在西班牙街頭的小酒館

更多鏡週刊報導走進小巷才遇得到 發現基隆6間隱藏版咖啡館【瘋祭典】全世界最難訪問的人:我的阿公受傷海龜奔回大海 基隆今年第一次海龜野放記錄【攝影筆記】我在基隆夜色中 看見無窮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