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兩會》趙春山/「抗衡或扈從」非最佳選擇 臺灣如何趨吉避凶?

趙春山/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

中共對臺政策一向服從於「兩個大局」:一是中共內政,二是中美關係。今(2021)年中共「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年度會議(通稱「兩會」)的主軸,是審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因此,無論是中共總理李克強在會中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或是政協主席汪洋所做的「工作報告」,都是以內政爲主;相形之下,對外和對臺工作則居次要地位。

▲大陸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3月7日上午舉行。(圖/新華社)

李克強報告重點:穩定壓倒一切

李克強在「報告」的重點工作部份,直接點明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然強調「穩定壓倒一切」,中共就必須營造一個有利於內政建設的外部環境,包括臺海形勢。

因此,這次中共「兩會」涉及對臺工作的用字遣詞,大都耳熟能詳,給予外界「舊調重彈」的感覺。

中共對臺政策 5點需關注

儘管如此,2021年對中共而言,仍是具有特殊重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的中共對臺工作,即使是「新瓶裝舊酒」,也有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第一,「反獨」和「促統」仍是當前中共對臺工作的重點。

李克強在「報告」中警告,要「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但他沒有忽視「祖國統一」,只是把它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列,並且沒有給統一帶上「和平」的帽子,顯示中共還是把「武統」視爲可能的選項

中共瞭解統一的條件尚未成熟,但已把統一納入對臺工作的「進程」當中。例如,李克強說要「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臺北」竟然被規劃在京津冀粵港澳這條主軸當中。《綱要》的規劃期,從2021年至2035年,意味15年內就要完成統一目標。

第二,李克強在討論「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部分,提到了「一國兩制」,但在對臺工作部份並未提及。習近平2019年1月2日在中共《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講話時聲稱的「探索『兩制』臺灣方案」,也沒有出現在李克強和汪洋的「報告」之中。

第三,李克強和汪洋都強調兩岸交流的重要性,尤其位居對臺決策第二把手的汪洋,更提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開展調研協商」的說法。「調研協商」所指爲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從中共的角度看,兩岸關係不能停留在交流階段,而必須能促進融合發展,即從「求同存異」進展到「聚同化異」。

▲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開幕式,發表政府工作報告。(圖/CCTV)

第四,「化異」必須經過一個互動的過程,而李克強在「報告」中仍「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這點非民進黨政府所能接受。如果民共仍在「九二共識」的文字上堅持己見,雙方几乎沒有復談的可能。

第五,李克強和汪洋在「報告」中都提到「民族復興」一詞。我認爲,若兩岸站在民族利益的戰略高度思考問題,兩岸關係就不至於演變到今天這步田地,外力也不會有趁虛而入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兩會」涉及對臺工作的部份,並未觸及美國的角色。或許因爲美國選後力有未逮,又或許因拜登政府的兩岸政策尚未定型,因此,中共決定按自己的工作議程辦事。

總之,臺灣此刻也處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臺灣的當務之急是求生存,故須建構一個對臺灣生存有利的兩岸關係。我認爲「抗衡」或「扈從」皆非最佳選擇,目前臺灣需要的是與對岸建立一個「談判關係」。談判不是一場零和遊戲,「談判代替對話」,臺灣纔有趨吉避凶的可能。

熱門點閱》

► 中共兩會》李沃牆春江水暖鴨先知 兩會透露的政經走向

► 拜登挺臺》邵宗海/美國對中國大陸政策是「非戰即和」?

以色列疫苗採購奪冠,爲何臺灣不行?臺灣生技人才出走的警訊黃韻如、高子翔蘇育平鄭如韻

► 蘇育平/連川普都搞不定的葉門武裝組織 如何鳩佔鵲巢?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