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健康住宅未來或看這些指標

疫情時代,越來越多開發商開始關注健康住宅,如綠地集團的健康住宅2.0、當代置業綠色健康復合社區雲、朗詩地產“自由方舟”健康住宅等。廣州市空間設計協會(羊城設計聯盟)會長盛宇宏近日在接受新快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這一領域各大開發商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有些已經在項目中推行,有的尚在研發階段,總體來看,一些高端項目更追求健康舒適的生活設計。

■新快報記者 丁燦

中國綠色建築防疫貢獻世界綠色建築協會認可

“具備疫情防控基礎功能,提供疫情防控工作開展的便利條件,助於降低感染風險和預防交叉感染,促進和保障建築使用者身體健康,穩定疫情防控期間生產生活環境”,這是今年3月,世界綠色建築協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發文刊登的關於中國綠色建築在應對新冠肺炎中的貢獻,文章指出隨着中國建築科技發展,建築開始強調健康屬性,《健康建築評價標準》T/ASC02-2016是專門關注建築健康性能的標準。疫情之後,建築健康性能將更受關注,以在未來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更大的貢獻。

健康建築的核心指標體系爲“空氣、水、舒適、健身、人文、服務”六大健康要素,是一個跨專業深度融合的綜合性理念,從人的健康需求出發,將其轉化爲建築的語言。技術、設備、設施、空間、服務都是服務人全方位健康的途徑。健康建築標識評價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築研完中心推動開展。

根據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團體標準制定計劃,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等單位編制的《健康社區評價標準》,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小區規劃更注重道路設置等候空間等佈局

健康建築系列標準主編人王清勤,在今年“兩會”上就健康建築建言獻策。據統計,我國正在開展的健康建築項目超過1000萬㎡,技術水平及工程規模居於世界前列。但王清勤指出,我國健康建築的發展面臨兩方面問題:一、缺少頂層設計指引。當前健康建築發展以市場需求驅動爲主要動力,由於缺少頂層佈局指引,表現出無序的市場發展形態,健康建築的工程呈現點式發展,輻射效應不足,地域發展不均,難以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亟需國家層面進行統籌謀劃。二、行業聚集效應不足。由於基礎前沿理論建設不足、相關產品與技術原始研發投入不足、跨界融合不充分、人才短缺、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等原因,當前尚未形成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建築產業。

盛宇宏表示,疫情過後,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健康、舒適的住宅環境,而如何解決居住空間的質量問題也成爲了當前人們熱切關注的焦點。他表示,目前我國健康建築正處於初期發展階段,雖然沿用了綠色建築的相關內容,但在建築技術,建築理念方面仍然有待提升。疫情對於我們來說,是機遇亦是挑戰。從對行業發展分析到對住宅產品的重新思考,從對健康戶型的改善研發到住宅小區日照通風、整體優化規劃,實現人居環境的升級,是作爲建築師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盛宇宏表示,從人的活動空間上來看,住宅小區因這次疫情多了很多新的服務需求,比如是不是爲了更安全的出入,以後會增加更多的人臉識別出入系統;從大門到電梯,按鈕或許將成爲一個輔助功能,更多依靠大數據的人臉識別依據,將一切記錄在案;而在疫情期間我們所依賴的快遞業務,是不是在未來的設計中爲這一服務提供專門的接收區域,爲此我們在社區設計中將考慮到更多道路設置、等候空間等服務半徑佈局的設計問題。

消殺動線優化,單體設計考慮“小中見大

疫情期間,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洗手、換衣服、洗澡等系列消殺活動。在當前的住宅戶型中,從入戶門洗手間進行這一系列操作的動線過長,這也爲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帶來隱患。同時,這次疫情的暴發,也暴露出我們在公共衛生安全設計方面的缺失。爲此,我們嘗試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解決“消殺動線”的問題,例如,玄關設置消毒的鞋櫃、衣櫃等等,可以簡單地換裝,然後去到廚房放下買回來的物品,接着走到生活陽臺,其中包括洗衣、乾衣功能,一系列活動進行下來形成一個迴流的動線。如果想洗澡,可以馬上進乾溼分離的洗手間,最後再去客廳和臥室,去跟家人進行交流。在上述戶型設計改善的基礎上,通過更加複合、外延、多元的功能佈置,讓家變得更大、更靈活、更安全。

單體內部還強調空間的多變性,設計做到“小中見大”。整體空間會根據不同的家庭狀況,可以做小孩的活動空間,也可以做遊戲室或茶室,甚至隔成一間房。這個空間將與客廳連在一起,在這個空間裡視線是可以延伸的。平面上,可以考慮在各個角落創造出更多交流和共享空間,即使是很小的廚房和餐廳也可以靠牆做一張桌子,可以烤麪包做手工等。“類似很多地方,如陽臺、hub空間、廚房和餐廳之間的空間,更多視線更爲通透、富有場景化的設計佈局,能讓家人聚集,產生更多生活的樂趣。”盛宇宏表示。

材料與新技術正在推動健康住宅發展

盛宇宏表示,健康住宅建築可持續目標需要建築師乃至整個建築行業全面地系統地掌握新材料、設備和新技術的完整信息,通過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在項目全生命週期內協同、優化,從而節約能源,降低排放,減少建築垃圾,推動建築住宅建築的發展。

“隨着BIM技術和新材料的廣泛應用,未來的住宅建築將會從更多維度得到升級,例如通過BIM技術可以不斷調整管線排布與優化佈局以防止倒灌病毒傳染、裝配式建築及新材料的技術加入……日後大家買房都可以對這些細節更爲關注”。而諸如漢森伯盛系列項目:立白醫藥港、尚東、保利、陽光城等這些核心區域的豪宅,也正在運用更加智能化的綠色建築設備,去創造更加舒適的恆溫恆溼恆氧環境,通過科技系統,解決居住面臨的問題,達到更高的居住體驗,讓舒適充滿家的每個角落。”盛宇宏相信,未來的建築是“生命的建築”,它不僅僅是可持續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更是人類生活裡最堅實可靠的“庇護所”。

部分房企 健康住宅主要內容

●碧桂園 “好房子”系列產品:科學合理的樓棟佈局,戶型南北通造,構築全家健康人居;2019年碧桂園服務成功推出行業首個、基於Al+物聯的人工智能全棧解決方案產品體系,讓智能真正落地社區;2020年3月啓動健康住宅體系升級

●中國金茂2018年10月金茂府2.0發佈,“綠色健康”和“智慧科技”雙重升級:以金茂府爲代表的科技住宅和毛細管網輻射系統、地源熱泵循環系統、同層排水系統、抗干擾隔音防噪系統、24H新風置換系線抗霧霾等十二大科技系統

●朗詩地產 朗詩綠色住宅產品已升級發展至第四代,以樂府系、熙華府係爲代表的綠色住宅和中央空調毛細血管系統、保溫隔熱系統、高氣密性門窗系統、建築遮陽系統、四效新風系統、隔聲降噪系統等科技系統

●當代置業2017年1月,當代置業發佈《綠色科技地產發展戰略》白皮書:2018年2月,當代置業MOMA對外發布:MOMA綠色科技專利、MOMA綠色精裝修+MOMA A1社區:以MOMA爲代表的科技建築和外圍護結構保溫系統、高性能門留系統、降音降噪系統、外遮陽系統、地源熱泵系統、全置換新風系統等十大科技系統

遠洋集團2018年4月正式發佈面向住宅的《遠洋健康住宅體系1.0》,細化展示71項健康點:2020年1月遠洋發佈面向住宅的升級版體系《遠洋健康住宅體系1.1》,從園區規劃、建築單體、室內裝飾、健康文化四大維度挖幅並踐行健康價值點

●綠地集團2019年4月提出“綠健百科”360度思維產品體系:綠色環保、健康頤養、建造持久、科技智能;2019年7月“健康宅”自主研發品牌發佈,提出四全產品理念:全屋淨化、全居智能、全域安全、全區頤養;2020年2月,綠地集團正式發佈“健康宅2.0”(G-Life2020 2.0),打造健康城區、健康社區和健康家居三大升級版健康體系

藍光發展2019年發佈《健築——藍光地產未來人居白皮書》,以雍錦係爲代表的健康智慧住宅,形成由健康環境、健康智慧、健康生命、健康服務四大體系構成的新物種——健築

●力高集團2019年10月,力高集團東方健康建築1.0產品發佈,並正式發佈《力高新東方的健康建築白皮書》和力高健康建築“雙百計劃”(3年內100%新建項目100%達到國家健康建築要求),開啓產品發展新階段

(資料來源:C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