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地下產業鏈猖獗 陸公安部:嚴打

大陸公安嚴打盜墓產業。取自新華社

大陸公安部6月10日舉行新聞發佈會通報深入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工作舉措及成效情況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二級巡視員鄭翔在發佈會上介紹,近年來經公安機關依法嚴厲打擊,文物犯罪發案勢頭得到一定遏制,但是在巨大非法利益的驅使下,仍有犯罪團伙頂風作案,仍有犯罪嫌疑人鋌而走險,文物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一是重大文物犯罪案件時有發生。中國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大、分佈廣,很多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等都地處偏遠,安防工作難度大,當前民間收藏熱度不減,文物非法交易、非法收藏亂象叢生,一些犯罪分子仍在伺機作案,實施盜掘、盜竊等文物犯罪,甚至將黑手伸向全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8月開展的新一輪專項行動以來,追繳一大批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有56件,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二是文物犯罪職業化智能化趨勢明顯。從近年來打擊情況看,大量犯罪嫌疑人大都慣犯累犯前科人員,有的是二進宮、三進宮的盜墓賊,有些是長期從事倒賣文物犯罪的文物販子專業化、職業化特徵明顯,反偵查意識逐漸提高,作案手段不斷升級,給公安機關的打擊工作帶來挑戰

三是文物犯罪向互聯網蔓延趨勢明顯。從近年來偵破的文物案件情況看,越來越多的犯罪分子在網上交流古墓葬信息、購買作案工具利用網絡社交平臺邀約結夥作案,在網上鑑定文物,進行非法交易,文物犯罪的門檻不斷降低,犯罪主體日趨多元,對文物安全的危害程度日益加劇

四是文物犯罪已形成地下黑色產業鏈。從近年來偵破的文物案件情況看,當前文物犯罪鏈條中,既有幕後出資金主探墓定穴技術人員,盜掘犯罪的組織者,負責挖掘的苦力,也有幫助銷贓的文物「掮客」,負責倒賣的文物販子,專門走私文物出境或 「洗白」迴流入境跨國跨境犯罪團伙,共同形成了「探、掘、盜、銷、走私」的黑色產業鏈。文物犯罪呈現出的新特點、新趨勢,給做好文物安全和打擊文物犯罪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公安機關也在不斷創新機制打法,提高打擊犯罪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打擊能力和水平,堅決做好保護文物工作。

鄭翔表示,面對當前嚴峻複雜的文物犯罪形勢,大陸公安機關不敢有絲毫懈怠,將組織各地公安機關強化擔當,重拳出擊,強力推進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向縱深發展,堅決維護國家文物安全。

鄭翔說,公安將繼續深化打擊。深入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出重拳、下狠手,破案件、打團夥、摧網絡、繳文物,實施全鏈條打擊。對現發案件實行專案偵查,迅速出擊,快偵快破。對積案隱案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開展破案攻堅,全面深挖擴線,始終做到案件不破獲,偵查工作決不停止;逃犯不抓獲,追逃工作決不止步;文物不追回,追繳工作決不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