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放權讓社區搞好治理最後一公里

標題:減負放權讓社區搞好治理最後一公里

大城治理,機杼萬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單位這樣的基層一線是落實所有工作的最終抓手。“大抓基層”的治理變革當頭炮就是減負,消除“甩鍋”和形式主義空間,讓一線幹部不當“表哥”“表姐”,將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在刀刃上、用在羣衆真正需要的事情上。

近日,相關部門發佈本市社區治理改革成績單:“十三五”時期,北京進一步明確社區法定職責,持續精簡社區填表蓋章等業務,大幅提高社區工作者薪資待遇,暢通優秀人才晉升通道。減負與賦能並舉,大大夯實了社區工作者的獲得感,帶動了基層治理效能的提升。

大城治理,機杼萬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單位這樣的基層一線是落實所有工作的最終抓手。過去,單位在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既作爲經濟組織吸納居民就業,也作爲管理單元負責職工生活的大事小情。隨着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單位人”更多變成了“社會人”,“8小時之外”的治理責任便漸漸轉移到了社區。相較於傳統單位,社區任務龐雜、責任不小,但能力水平有限、組織能量不足,頻繁遭遇“小馬拉大車”的尷尬。如何抓好單位與社區這兩大城市治理的關鍵樞紐,特別是提升社區工作的質量和效能,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提質增效,最直接的辦法便是攥指成拳、聚焦主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社區東奔西忙、精力分散,主要在於責任範圍不清。上級各個部門的工作要求都要落實到基層,“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現象突出,有報道稱,一些社區的掛牌竟高達120多塊,這每一塊背後都有相應的任務。“大抓基層”的治理變革,當頭炮就是減負。減負不是減責任、減擔當,而是通過明確社區法定責任,消除“甩鍋”和形式主義的空間,讓一線幹部不當“表哥”“表姐”,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用在羣衆真正需要的事情上。從反饋來看,減負減出了時間,也減出了幹勁,有基層幹部感慨,“忙正事,再苦再累也心甘”。

對社區來說,減負相當於瘦身,健體還需要賦能。傳統城市治理模式下,上級部門資源調配能力強,但工作重在管宏觀、定政策,基層對很多問題看得見卻管不了。更重要的是,社區工作一度不受重視,人財物力的配備捉襟見肘。精細化治理,社區要攬“瓷器活”,必須要配“金剛鑽”。近年來北京一方面從體制機制上發力,推行“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機制,賦予基層單位執法召集權,倒逼各種行政力量羣策羣力幫助基層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從職業潛力用功,以全國領先的薪資待遇、定向招錄公務員福利,打通社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空間。這些改革傳遞了鮮明的信號:今天的城市治理,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必須不斷推動各種治理資源下沉至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最前沿

民乃城之本,城市治理水平歸根結底是服務市民的水平。“8小時內外”,只有單位和社區融通聯動,才能形成“治理閉環”,消除“責任盲區”。以抗擊疫情爲例,我們能夠掌握抗疫主動權,一大關鍵就在於一整套責任落實機制,壓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近些年,北京推行的基層黨組織和在職黨員“雙報到”工作同樣是如此,將“單位所能”“個人所能”對接“社區所需”,串聯起了“8小時內外”,也畫好了城市基層治理的同心圓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遠者,必浚其泉源。”基層是城市治理體系的根和源,是治理工作的最後一公里。目光向下聚焦,資源向下投放,精兵強將向下派遣,將社區、單位等一個個城市細胞充分激活,城市的肌體將會更加健康,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