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市場翻轉 2014基金佈局全攻略

文/劉育菁、施禔盈、楊寶楨

投資最怕不確定,所幸二○一四年的投資變數減少,並且景氣能見度提高,但可惜成長幅度不大,這樣的環境該怎麼做好基金投資?基金達人傳授的「事件投資法」、進化版的多元配置,投資人可以納入考慮。

如果要票選影響二○一三年的投資大事,相信多數人會選擇政治事件,包括中國政權接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改、德國總理梅克爾連任,以及美國國會舉債上限爭論等;至於影響經濟本質者,則爲美國聯準會對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場速度

展望一四年,少了政治紛擾變數,焦點回歸經濟基本面,元大寶投信海外投資長吳懷恩因此用「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來形容一四年股市表現。

他說,底子厚、口袋深、基本面紮實的國家,就能吸引資金進駐,例如美國,至少到一四年初都仍延續強者恆強的趨勢;至於新興市場就要等到大家驚覺「原來一切已經不合理到極點了」,資金纔可能迴流。

大方向看,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一三年十月的預估,一三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爲二.八七%,雖然對一四年預估值較高,約三.六%,但比上一季的預估值仍「下修」○.二個百分點。市場的解讀是:景氣雖然復甦,但幅度卻緩慢。

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把這種「低速成長」的經濟溫度,稱作「緩復甦」。若我們用「跑車」形容金融海嘯前景氣,那麼一四年就像「牛車」慢慢拖着往上爬。但可以確定的是,整體趨勢往上不變!

從數據實證,IMF對一四年成熟市場GDP成長預估爲二%、新興市場五%,若與○七年前全球平均都在五%的高成長相較,打了對摺,「但我們不須悲觀。」超過二十五年金融資歷的法國興業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馬庫森(Michala Marcussen)認爲,雖然成長幅度小,但各自存在機會。

她說,美國已蓄勢待發,舉債上限政治問題是最大的挑戰;歐洲雖然已跨出經濟泥淖,但若要持續復甦,結構調整速度要加快,投資與信貸增長將是觀察指標;至於亞洲成長動能不一,日本安倍經濟出現成效,但並非萬里無雲;中國的大規模危機已過,但收支是否平衡是主要的下檔風險。簡單說,全球的經濟成長仍在去槓桿化,需要時間慢慢化解。

至於過去景氣循環在多頭行情的東協國家,面臨外資撤出危機,現階段看來不再氣勢凌人;不過,復華投信東協世紀基金經理人許家?表示,○九年後東協股市累積一倍漲幅,現在只是停下來等大家。

對基金投資人來說,成熟國家股市來到歷史平均水位之上;而過往衝鋒陷陣的新興市場,則飽受資金流出之苦,報酬率不再耀眼。

投資術一:事件投資資金拆九份 分三個月投入

市場翻轉了,加上緩復甦的行情,讓基金投資人面臨報酬率縮水的窘境。不過,市場總有嗅覺敏銳的達人可以順「勢」操作,曾經擔任理財規畫師的鄭義崧,就是一個例子。

回顧過去三到五年,鄭義崧買股票基金多采用「事件投資法」,每每在風不平、浪不靜時進場,賺一○%到一五%出場。「這幾年的經濟走勢以上下震盪爲主,並靠政策面主導;而自○九年以來,大家應該發現世界真的不太平靜,因此行爲財務學的事件投資法最好用。」

翻開過去幾年的投資變數,大大小小的「事件」頻傳,包括美債降評、日本地震、歐債危機……,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樁讓投資人膽戰心驚的大事件;但整體經濟局勢又不是一路往下滑動,不平靜後沒幾個月就又風平浪靜。「所以只要世界不毀滅,在風不平、浪不靜時進場,通常都能買在低點。」

也因爲很早就看清了「真相」,鄭義崧理解到,現在的環境與○二到○八年的大多頭完全不同,「當時蒙着眼睛買都能賺錢,反正抱着就對了,一年要賺三○%不是難事。但現在的市況,要賺錢真的很不容易。」

而鄭義崧的作法是,「事件」發生後,把資金拆成六到九份,然後分一到三個月進場投資,待獲利一○%到一五%即出場。簡單說,他運用定期定額的精神,差別在於,過去定期定額扣款的時間以三年爲單位,現在縮短爲三個月。在金額上,鄭義崧採取大額扣款模式,來增加獲利的絕對金額。

除了事件投資法外,鄭義崧還有一個好用的「撇步」,「只要某個國家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三個月低於五十,便分批往下買,買進策略則與『事件投資』相同。又或者,事件再搭配PMI操作,成績會更漂亮。」…【全文請見今週刊891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91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