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不能只補蛋白質 運動前、中、後吃法大不同

出處:康健雜誌209期作者呂嘉薰圖片/馬景平

想讓肌力倍增、線條上身,除了把握空檔多做徒手訓練,從飲食下手,更能事半功倍。不過,許多人以爲要長肌肉就是要喝稠稠糊糊的高蛋白飲料或猛吃肉,令臺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建文楊氏診所營養楊承樺啼笑皆非。

運動後,碳水化合物是肌肉合成重要推手,莫忽略

侯建文說,高強度運動訓練會破壞肌肉,需好好修復和增生。所謂的修復即在正確的時間補充正確種類的營養,碳水化合物跟蛋白質不容偏廢,高強度運動後理想食物組合應爲碳水化合物:蛋白質=3~4:1。

大家都吃太多蛋白質了!」楊承樺說,民衆對碳水化合物的印象停留在「使人發胖」、「不健康」,而過度放大了蛋白質的效果;《囚徒健身2》則指出運動者需要從食物中獲得的東西,不是蛋白質、維生素,而是熱量,但熱量二字似乎變成一種詛咒,使人退避三舍。

運動後若只吃蛋白質、不吃碳水化合物,易造成肌肉合成效率低落,因碳水化合物會促進胰島素分泌,胰島素是肌肉合成的推手,碳水化合物吃不夠,補充再多蛋白質成效也不好,誤了長肌肉的機會

所以,楊承樺建議,運動後的人應挑選高GI值食物如白飯地瓜馬鈴薯補充熱量;一般人一次蛋白質攝取約20克左右即可,約爲80克雞里肌肉所含的量;也可以搭配400cc低脂牛奶豆漿+2個小三角飯糰,或在附近店家吃碗雞肉絲飯+滷蛋。蛋白、牛奶、豆漿中的蛋白質都很不錯,能提供肌肉生長所需胺基酸…【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09期】

【延伸閱讀】

掌握4大關鍵,你也可以吃不胖!別讓身體再次造反!「免疫療法名醫揭秘每天1分鐘高強度運動,有助降低肥胖風險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