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臺灣青斑魚 被大陸龍虎斑打趴
▲臺灣青斑魚被大陸龍虎斑打趴,圖爲青石斑魚。(圖/翻攝自互動百科)
文/李武忠
520後兩岸陷入新的觀察期,不確定性升高,使得許多依賴中國市場的產業(尤其農漁業)開始思考如何分散風險,也希望新政府能兌現選舉承諾幫農民找到更好的市場。
農業身爲重要民生、糧安、國防產業除了兩岸農產貿易外,開放含瘦肉精美豬、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防止農業核心技術外流、調整農業補貼等爭議都將成爲檢驗新執政團隊能力與誠信的重要指標。
兩岸農業交流暨貿易雖然讓臺灣對中國大陸的農產貿易從逆差轉爲順差(超過一億美元),卻也引來利潤分配不公的批評,辛苦從事第一線生產農民的生計並沒有獲得改善。
鑑於中國龐大的消費力(臺灣外銷水果中國大陸佔85%),部分農漁產品如石斑魚、甲魚蛋、鳳梨釋迦等更佔九成以上,想擺脫對中國市場依賴絕非易事,新政府應該盡全力來穩住兩岸關係,降低對農業的立即衝擊,而農民也要加強自身產品的藥物安全管控及品質提升來因應新變局。
至於開放含「萊克多巴安」美豬進口,養豬戶多持反對態度。雖然新農委會陳副主委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達有把握可以讓美豬「開放但進不來」;對此說法多數豬農沒有信心仍堅持不妥協,農運團體也批評新政府急欲加入TPP,不顧農民的知情權及決定權;如何化解業者疑慮轉而支持有條件開放美豬,將考驗新執政團隊的功力。
而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競爭力,拓展國外市場一直是臺灣農業施政的主軸之一,也是蔡英文總統的重要農業政見將成立「農產品出口管理公司」採公辦民營形式,引來與民爭利的非議。
過去政府鑑於外銷業務多頭馬車形成自我削價競爭,也想仿照紐西蘭的Zespri New Zealand Kiwifruit公司模式,設置農產品單一外銷窗口唯因反對聲浪大未有定論,加以缺乏技術、人才、資訊、市場等整合,拓展國際市場實際效果有限。
更值得重視的是屬臺灣農漁業核心競爭力的科技,這些年外流速度遠超過補進來的新血,壯大中國實力,讓臺灣農業的國際競爭優勢逐漸式微;近日中國龍虎斑打趴臺灣青斑即是一大警訊。如何從法規、制度、執行力做好管控,新的執政團隊需要有嶄新的思維與作法。
新政府將於北、中、南選擇6個鄉鎮區在今年2期稻作試辦,讓農民在公糧收購或對地補貼(直接給付)2選1,是否有助於增加農民收益及提升農業競爭力,農民多存觀望,外界也有所疑慮;特別是官方所持理由更引發農運團體反彈。
目前多項農(漁)業補貼如:稻穀保價收購、肥料價差補貼、機材價格補貼、電費補貼、漁船用油補貼等與世界貿易組織(WTO )規範相違背,馬前政府曾對外宣稱將檢討修正,但因種種考量遲遲未付諸實際行動。
新政府一上任就挑此棘手問題下刀,膽識可嘉,如何展現最會溝通的政府,全民都在看。對於農民及民衆最關心的穩定農產價格及菜蟲壟斷剝削問題,新政府卻未列入施政最優先項目令人失望。
總統一職是榮耀更是承擔,蔡總統執政的第一哩路走的並不順遂,而橫在蔡總統眼前的嚴峻考驗纔要開始,過不過的了關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士,經濟系教授,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