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時代》疫後生活 我愛上戶外運動

日月潭民宿協會,推戶外運動旅行。(日月潭民協會提供/廖志晃南投傳真)

2020年七月就這麼悄然來了,回顧這半年來的經歷,總覺得不可思議。時間好像過得特別漫長,漫長到不再期待真正脫口罩時刻的到來;又好像過得特別快,才發覺今年已過一半,除了努力戰勝疫情,好像也沒有什麼其他印象深刻的事情了。

但疫情的突然爆發到後來逐漸得到控制,這期間我的情緒和狀態變化,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關照自己內心和積極調整自己的重要性

#前三月我經歷害怕和消沉

一月底,對疫情還沒怎麼感知的我,帶着公司發的兩個口罩就瀟灑回家過年了。沒想到待了不到四天, 家裡傳出封城消息(後來證實爲謠言),我生怕會耽誤回深圳行程,便改了高鐵票匆忙從老家趕回深圳。沒想到嫂子當時隨手給的幾個口罩後來成爲了我的救命稻草。

二月初,顯然沒有如期迎來複工的通知。口罩緊缺到藥店裡的醫用口罩都售罄,庫存的防霾口罩也竟然賣到30塊一包。後來有藥店開始免費發放口罩一人一天限領一個,我曾早起想去領一個,沒想到還沒到領取時間,就已排起長隊

生活逐漸變成一天外出透氣順便去肯德基蹭wifi辦公,一天則在家辦公和休息,中途也去倉庫支援了幾天。回來才發現村裡已經開始實行出入管制和測體溫,沒有辦理通行證的我差點回不了家。

每天待在房間裡看着附近新增的病例數據,不出門便不知道外面又多了很多宣傳標語。喉嚨痛和輕微感冒的時候我更是害怕極了,因爲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染上病,也不確定出門一趟回來會不會增加染病機率

再後來,隨着不準外賣進入小區和城中村,餐廳也開始不準入店內用只准站在門口點餐外帶,到村口拿外賣也成了我唯一透氣的機會。連拿外賣時順便被測體溫這事也能讓我安心了很多。

三月開始,疫情有所控制,大家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選擇回辦公室上班還是繼續在家辦公。雖然我總是有些感冒的症狀,但我也不好意思繼續在家辦公了。哪知回辦公室第一天,可能因爲穿了件衛衣稍微暖和了些,被測出體溫高達37.5度,只好收拾東西回家繼續觀察。當時的我也是一臉恐慌完全沒發現身體的異常,但也很慶幸可以回去休息,畢竟在家辦公不用戴口罩,還是相當舒適和愜意的。

四月底我開始走向戶外

幾天後再回到辦公室,開始經歷手機上下班打卡、全程戴口罩辦公、一人一桌用餐,其實是相當不習慣的。戴上了口罩,人和人之間變得不太愛交談和互動。業務量已不大如前,但大家還是各幹各的事,雖然幹啥事都不太起勁了。突如其來的疫情以及給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不更加確定自己的方向,也無從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下班後也無處可去,畢竟很多場所都沒對外開放;各類考試也頻繁取消,備考起來也難有動力。這樣的消沉狀態持續了快一個月後,我開始積極尋找調整自己的方式

我雖不算運動細胞特別強的人,但想到只要是雙手雙腳就能完成的事情,加上去年已有幾次爬山經驗,便決定重新走到戶外,調整當下單調的生活狀態。

那時剛好參加了一個同校師兄發起的惠州排角海岸線徒步,跟同行的幾個外國朋友初次聊起疫情對他們的影響,沒想到他們也坦誠了恐慌,表示現在也不敢離開中國。這是我第一次開始和別人交流疫情裡的各自生活,我們的話題也慢慢過渡到對疫情後生活的憧憬。

後來傳來好消息,旅行社開始允許恢復省內旅遊。於是我的五月塞滿了行程,從清遠的飛拉達攀巖古龍峽漂流再到深圳的塘朗山、七娘山,和紅排角海岸線穿越,上山下海我都玩得不亦樂乎,開始玩戶外玩上癮了。到了六月,我更是趁着特價機票窮遊了一回南京,回來後繼續爬梅林後山岐澳古道馬巒山,週末都不停歇。慢慢感受到夏天的炎熱的同時,開始嘗試夜徒,趁着端午假期體驗了次海島露營。兩個月來,我算是在戶外活動上真正實現「報復性消費」了,感覺活蹦亂跳的自己又回來了。

我從戶外中汲取力量

參加戶外運動的人各行各業,參加原因也各種各樣。有人天生熱愛戶外,翻越一座座高山對他來講是種成就感;有人平日忙於工作,週末想要親近自然好好放鬆下;也有人事業有成但人生大事還未定,想趁此機會結識好對象。

戶外活動於經歷過疫情的我而言,是種健康積極的自我調整方式。一方面是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從大自然中汲取力量,調整自己狀態。另一方面是享受與人溝通和交流想法的過程,畢竟我總有很多疑問希望他人能指點迷津。更重要的是,我想通過爬山和徒步,增強自己的耐力,以便在以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更大挑戰時能從容應對。

我常喜歡和落單的小姐姐結伴前行。神奇的是雖是活動中初識,我們總能相談甚歡,深入聊各種話題。一路上我們也會互相關照、分享食物,親密到常讓人誤以爲是閨蜜相攜出游來着。我們還有個共同默契,就是活動結束後一般也不互相添加聯繫方式,因爲我們深知上班族都已有彼此相對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圈,很難有精力去維護和經營新關係,所以好好珍惜當下緣足矣。

最愛還是跟大哥大姐們搭夥前行。一是他們戶外經驗相當豐富,有他們的關照,整趟行程我可以安心省事很多,偶爾還能蹭到不少美食;二是他們常會跟我科普很多知識,讓我知道安全的重要性,玩戶外也要專業地玩。除了戶外知識,他們也習慣性以他們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一些生活心得,希望我們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他們最常提到的是由生娃要趁早,引出的找對象和結婚要趁早的一類經驗,我雖然總感覺很有道理,但有時也覺得有些壓力,也會思考對於還年輕的我們來說,人生的活法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

不知不覺2020已過半,豐富的戶外活動已讓我慢慢遠離疫情帶來的消極情緒。雖然真正能脫口罩的日子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纔會到來,但經歷過不確定性和變化諸多的上半年的我們,也已在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地調整,努力回到正常的熟悉軌道上。我的朋友毛毛蟲,也曾寫信給我分享,她在回到學校復課的同時,也用練字和看書,讓自己從疫情期間在家葛優躺的狀態中慢慢過渡到在學校正常教學的節奏。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調整方式,願未來的我們,能繼續多關照內心,以不變應萬變,一起順利重啓生活。(連淦賢/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