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清》提升就業品質 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前,世界銀行(Wordbank)就針對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經驗,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事實上,貿易商製造商發現自己無法和別國的低成本生產商相競爭,但仍有處於高附加值產品的先進經濟體內的幻覺,例如南非巴西、俄羅斯、委內瑞拉等,便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勞動市場狀況貧窮就是一大特徵。

金融海嘯之後,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情勢雖然一片大好,包含印度、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中國大陸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陰影依舊揮之不去。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議題,成爲這些開發中經濟體的顯學,政府單位相繼研擬各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對策,綜合來看,擴大內需是最佳方案,因爲日益強大的中產階級能用其增長的購買力,購買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及服務,可以幫助驅動經濟的增長,並在過程中從依賴廉價勞動力和資本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換軌至基於高生產率和創新的增長上,南韓和臺灣的經濟經驗,堪稱是近年來亞洲國家或經濟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典案例

至於如何擴大內需?絕非政府灑大錢模式的無效投資,而是在提升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上,提升購買力的關鍵在於勞動所得的增加。嚴格來說,大陸正處於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階段,產業升級帶來就業質量的提升方爲關鍵,倘若就業質量不佳會影響人力資本的投入,並抑制消費的擴張,竟而陷入低就業質量、低人力資本、低消費意願的惡性循環,會讓經濟成長的引擎逐漸失速,政府嚴防中等收入陷阱制約的關鍵,在於能否提出積極的就業政策。然而,大陸官方發佈各類政策文件,對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多爲各種經濟數據的避險,少見對提升就業質量及人力資本投入的關懷

中國人傳統上對多工時、多報酬存有一種迷思,相信多做就會多得,但忽略邊際效益問題。事實上,對制約就業質量提升的佐證,便是大陸超時勞動的問題十分嚴峻,尤其低端勞動服務業集體企業,明顯存在被動的超時勞動,而高端服務及外資企業亦存在勞動抑制的現象。尤甚,超時勞動不僅不利於大陸產業升級轉型,對提升就業質量的助益不大,建議有關單位應通過適度調整工資率,來縮短企業擬定的最佳勞動時間,來真正緩解超時勞動的現象。近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大陸的發展經驗可證明通過前瞻性的戰略調整,解決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矛盾,政府在市場過程中的影響力確實存在且深刻。

大陸的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金大關,但距離世界銀行對中等收入陷阱寬鬆定義的1萬2000美金甚遠,該陷阱不僅考量自身經濟的線性成長,還得檢視國際政治的風險。此外,大陸學界近年來出現所謂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治保障等云云筆者認爲是意義不大的政策修辭。理論上,全世界迄今還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踐上,設法提升勞動階層的就業質量,方爲實事求是緩步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佳指南

(作者爲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