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看臺灣:有很多缺點,但還是喜歡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過去有一份調查顯示,陸客陸生臺灣多持正面評價,而且來臺後意象都較原先「變好」,其中又以陸生比例更高。而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8日舉辦新書活動,有陸生說,仔細看會發現臺灣問題非常多,但仍然喜歡臺灣。

淡大中國大陸研究所上午主辦「大陸學生臺灣緣─陸生的臺灣成長記憶」新書發表會,研究所所長五嶽表示,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開啓了兩岸交流,但兩岸關係到2008年纔有大幅進展

張五嶽進一步補充,去年來臺交流的263萬人次陸客中,包含第一年928位、第二年951位的陸生,這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無法理解的進展。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朱俊彰稍後致詞則指出,教育部的開放陸生政策希望採取逐步開放原則,未來會提出一些鬆綁措施,例如陸生來臺手續流程簡化、開放陸生考技術證但不能換證及執業、讓陸生擔任研究助理等。

▲去年總統大選,陸生來臺觀察,讚歎選民熱情理性(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據悉,這本書中收集的陸生對臺灣看法,多屬於正面,而在發表會上,不少陸生談及臺灣民主,也給予肯定評價。《中央社》報導,臺灣大學藥學所陸生曾維康說,來臺後感受到臺灣的友善和民主,發現「大陸唯一不能山寨的就是臺灣式的民主」。

輔仁大學哲學系陸生夏逸平則持不同看法,他指出,待在臺灣2年,仔細看會發現臺灣問題非常多,「覺得臺灣民主與大陸只是五十步笑百步」。不過,他也說,陸生對臺灣的理解要經過很多過程,真正喜歡一個地方是,「當你發現這地方有很多問題,但你還是會喜歡它」。

另外,淡大法文系崔耘指出,日前生病住院,受到很多臺灣人照顧,實在太感動了,晚上會忍不住偷哭,覺得自己欠大家太多太多。

▲去年有義守大學陸生向媒體投訴,校方外籍生外出規定嚴苛,猶如「牢籠」。(圖/翻攝自網路)

其實關於臺灣美好中帶有「缺陷」的觀點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陸生的劉二囍在他所寫的《亞細亞好孩子》一書中也有提到,他舉例說,像是陸生辦電話卡還要各種證明、參考烤肉卻被友人告知綠營親友對大陸人士不歡迎、在臺無法享受醫保等,「太多的限制,確實影響了陸生來臺的積極性。」

劉二囍認爲,臺灣有許多大陸值得借鑑的地方,但大陸也有值得臺灣學習之處,只是前比後者多出不少;相較於過度美好的想像,他覺得大陸需要一個客觀的臺灣。

海基會在2010年曾經委託政治大學就「臺灣形象建構─大陸來臺觀光研修人士對臺意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包括陸客及陸生對臺灣社會文化、經濟與自然環境多持正面評價,而且赴臺後的意象都較原先「變好」,其中又以陸生比例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