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魅族造車傳聞又至 手機界“前浪”能當好汽車業“後浪”嗎?

未來已來,“風口”起舞,智能電動汽車及零部件的新賽道上,潮流涌動。

4月29日,魅族放出一張宣傳海報,只顯示了一輛車的部分細節,並配以“首輛合作_____,明天聊聊”的字眼。雖然後來這波操作被廣大網友指稱爲“虛晃一槍”、“蹭(手機廠商造車的)熱度”,但據魅族科技營銷負責人萬志強透露,其車載系統Flyme for Car正在有序開發中。

而在一天前,針對正在籌備造車的傳聞,OPPO方面迴應稱,公司在車機互聯方面確有佈局。不過,網傳的消息則更爲“激進”,據稱OPPO已在籌備造車,汽車事業部或設在成都

至此,國內主流手機廠商幾乎全部入局汽車領域。雖然目前來看它們對自身的定位各有不同,有的選擇從製造整車開始,有的選擇從零部件配套着手,但手機廠商不約而同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闖蕩陌生汽車行業,已然成爲一股新浪潮。而在這些被陸續披露的新聞背後,汽車行業內外由此而產生的疑問也是一個接着一個。

手機企業爲何紛紛“出圈”?

“從華爲小米到近來的OPPO、魅族,手機企業入局汽車及零部件行業成爲了備受關注的市場新潮流。”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原因之一在於,近年來手機市場持續下滑,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步減少17%,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降幅則超過20%,不少廠商已出現虧損。除了渠道成本高漲、利潤變薄、市場飽和等因素外,手機行業遭遇技術創新瓶頸是主因,產品創新多數不及用戶預期,新舊產品在功能體驗上的升級幅度不顯著,產品同質化嚴重,再加上質量提高,導致換機週期延長、消費滯漲;而與此同時,智能電動汽車卻在產業變革中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前景。

或許正是面對這樣的局面,手機廠商必須有所作爲。華爲、小米向汽車行業“轉軌”的事蹟,人們並不陌生。舉一個國外廠商毅然決然“揮淚斬馬謖”,砍掉虧損手機業務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今年4月5日,曾把手機做到“世界第三”的LG因爲相關業績低迷,宣佈正式退出智能手機市場,專注於電動汽車組件、人工智能等領域,大力加強汽車零部件業務。

“如今,汽車行業成爲了投資的熱土、利潤的富礦,被手機廠商看好並不意外。”中南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研究員蔚然認爲,近年來隨着產業變革和消費升級,智能汽車成爲主流,尤其是智能電動汽車正處於產業上升期。5G的商用以及人工智能、自動駕駛、三電系統等汽車技術的迅速提升,使得智能電動汽車近兩年迅速成爲消費熱點,市場顯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成爲極具吸引力的“朝陽”產業。

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應用促進會秘書長範永軍也告訴記者,智能電動汽車成爲當前“90後”、“00後”主流消費羣體的購買目標,再加上政策支持及“雙碳”目標的驅動,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內都會處於利好的“風口”,由此吸引包括手機廠商、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在內的業外來客紛紛入場。

跨界的“連接點”在哪兒?

面對汽車“新四化”浪潮洶涌,手機廠商接連跨界而來,誰給了它們勇氣?

“手機廠商進軍整車及零部件行業,還是可以發揮自身在智能化數字化軟件、操作系統等方面的優勢,以連接智能電動汽車的剛需的。”西安工業大學微電子技術實驗室工程師魏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近年來一系列新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並走向應用,使得汽車技術和產業的變革成爲可能,更新的技術蘊含着更高的利潤可能,有望像當年房地產、智能手機成爲“風口”時一樣,吸引一些企業跨界涌入。智能手機廠商具備諸多新技術優勢,與智能電動汽車的新技術有相通、相融之處。

其實,從幾年前蘋果造車的傳聞甚囂塵上開始,外界對於手機廠商跨界汽車行業已經逐漸有了心理預期。蘋果造車倚仗的應該就是自動駕駛等智能汽車核心技術。據報道,蘋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泰坦”項目始於2014年,甚至比現在很多專門研究自動駕駛的科技公司還早,而且取得了實質性的技術成果,在智能汽車相關的數據連接與處理、智能識別、數字密鑰、超寬帶移動技術、自動駕駛等方面有了較爲豐富的技術專利積累。

另據瞭解,OPPO參與了上汽零部件公司零束的SOA架構項目,希望輸出攝像頭防抖技術,用於座艙中的拍照和人臉識別。其實,OPPO近年來一直在積累智能汽車的相關技術,已經申請了包括車輛定位方法、裝置、車輛定位系統以及涉及汽車的測距裝置、測距方法、攝像頭及汽車電子設備等相關專利,僅車聯網相關技術專利已達3000件以上。此外,小米的智能汽車相關專利積累也已達到近1000件。

“智能化的連接點正是手機廠商的優勢之一。”山東省創業創新研究院顧問馮德麒向記者表示,經歷過競爭激烈的市場洗禮,如今成爲頭部企業的手機廠商,基本都是在技術、戰略上有獨特優勢者;而互聯網思維方式,恰是智能汽車開發所需要的。

華南智能交通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程仕星向記者表示,無論“軟件定義汽車”還是“芯片定義汽車”的提法,實質都意味着智能化正在定義汽車,而在軟件、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的開發、運用上,智能手機無疑是走在智能汽車前面的。這些技術積累雖然不能直接用於汽車,但卻可爲智能汽車提供開發思路。當然,汽車未來的智能化程度肯定高於目前的手機。

“萬里長征”才走出一步

不過,走出“舒適區”,跨界汽車業可沒那麼容易。“從產業角度看,手機廠商入局汽車及零部件行業,有其自身的優勢,也有客觀存在的短板,這些都值得企業高度重視。”時蔚然向記者直言。

“面對自己並不熟悉的汽車製造,需要從零開始完成一款車的設計、研發、製造、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至少需要3年,後續也要持續爲客戶提供服務,貫穿B端和C端,具有一定難度。而華爲等切入汽車零部件領域,打造諸如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車聯網等相關技術解決方案,以供應商賦能的方式爲車企提供支持,這種方式見效快,也能快速複製和落地,更偏向於B端。”招商證券分析師許紹詠向記者分析,相比前幾年起步的造車新勢力,手機廠商跨界最大的不同在於基本是頭部企業,在資金儲備上較爲充足,而不必像蔚來汽車那樣曾被融資困擾險些出局。

且不說華爲、百度從來就不談融資,即使今年3月正式宣佈造車的小米也宣稱,有資金儲備1000億元,第一階段將先投入100億元,未來10年再投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3億元)用於造車。而蘋果造車更是公開聲稱現金儲備達2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萬億元)。2020年,在國內一些手機企業虧損的情況下,小米營收達2459億元,淨利潤高達130億元。

“手機企業智能化、數字化的優勢較爲明顯,從汽車智能化角度看,它們參與汽車及零部件領域競爭的起點並不低,也不像之前一些造車新勢力那樣從零開始。”長三角大數據產業研究院研究員姜佶勝認爲,雖然現在有一種說法是“智能汽車是帶四個車輪的手機”,但“手機+車輪”並不等同於智能汽車。從智能手機到智能汽車的鴻溝較大,需要製造、工藝、品控、配套、管理、市場、服務等多個方面的經驗積累,這是手機廠商跨界的短板。

事實上,即便進入智能電動汽車製造領域,不再需要燃油車時代的發動機、變速器、底盤等難度較高、需要長期積累的核心技術,但是“三電”、機械傳動以及比手機生產複雜得多的技術和工藝,都是手機廠商所不熟悉的。

據記者瞭解,蘋果造車在尋找代工企業,幾經曲折目前仍未落實;小米則是在數次碰壁之後才下決心自己製造整車;更多的手機廠商則選擇了難度相對較低、又能發揮自己所長的智能電動汽車零部件領域作爲突破口。客觀地說,現在手機廠商中也只有華爲真正開始闖出名堂。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這是建立在華爲運營商網絡、企業解決方案和消費者終端三大業務基礎之上而取得的成果——手機只是其業務版圖的一塊拼圖。

“面對現實,信心固然重要,揚長避短,纔是發展之道。”薛旭表示。

合作的成分要大於競爭

作爲“新面孔”,手機廠商如何融入汽車及零部件行業,參與競爭與合作成爲衆所矚目的看點。

選擇不同的路徑,也會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小米要製造整車,必然需要零部件企業的支持。此前曾有消息傳出,小米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已專門拜訪寧德時代,應該就是洽談動力電池供應問題。

而華爲聚焦智能電動汽車零部件,在與整車企業的合作中已經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2012年成立車聯網業務部門,2020年8月修改工商營業執照,正式在業內範圍中增加汽車零部件。在推出5G車聯網、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和計算芯片、模塊、平臺,以及鴻蒙操作系統後,在2020年將鴻蒙系統首次應用於比亞迪漢。第二步,與北汽新能源合作,打造極狐阿爾法S華爲HI版。第三步,是與東風小康賽里斯合作,將自己打造的國內第一款“三合一”電驅動系統配套賽里斯SF5新車型上,並聯合銷售該款新車,上市第一週華爲門店的新車訂單達到6000輛。目前,廣汽在與華爲合作,聯手打造L4級自動駕駛汽車,定於2024年量產。此外,華爲還將聯手長安汽車、寧德時代打造新的高端整車品牌。

“與其說手機廠商造車,還不如說它們與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合作,合作纔是主要內容。”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劉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手機廠商進入汽車行業,合作的成分要大於競爭。當然,合作、競爭都是市場經濟下企業順應潮流的選擇。在進入汽車行業中獲得轉型的機會,拓展產業鏈、價值鏈、贏得新的利潤增長空間,纔是手機廠商一致的目標。

即使對於製造業而言,也是理念決定市場,這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會尤爲明顯。“手機企業多年來積累的優質客戶羣、銷售渠道,也會成爲其進入汽車行業一個有利因素。”許紹詠提到,如今智能電動汽車的消費羣體擁有互聯網思維,更加註重智能化、數字化,注重科技感、體驗感,這與手機廠商的理念相近,汽車產業正在由以產品爲中心向以客戶爲中心轉變,而在這方面,傳統汽車企業需要深入思考,學習借鑑,與時俱進。

在市場競爭中,人才始終是決勝的要素之一。“手機企業的人才集聚能力很強,這也是值得關注的。”姜佶勝表示,小米造車籌備時間不長,已組織起5000名工程技術人員隊伍;華爲在智能汽車零部件上動員的內部員工參與人數達數萬人之多,僅僅爲了鴻蒙系統的升級版本,就組織了1萬名程序員花費9個月專門去寫程序。

“隨着大量手機企業涌入汽車行業,正如前些年新能源造車熱一樣,必然會經歷一場優勝劣汰的市場‘洗牌’,誰能勝出,現在還不知道。”馮德麒說,但最後的勝出者肯定會成爲智能汽車時代的領軍企業之一。

5月11日,360官宣造車之時,哪吒汽車官方微博對此稱“終於等到你,我命中註定的‘鬧海搭檔’”。眼下手機企業紛紛入局汽車及零部件行業,一場圍繞爭奪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鬧海”正在到來。誰能笑到最後,仍然充滿牽動人心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