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說桔
桔,本來和柑橘無關,《說文解字》和《本草綱目》,都解爲藥用的桔梗,誰知桔子撈過界,後來居上,倒把橘子擠走了,且因有個吉字,紅紅火火備受寵渥。
過年討吉祥,到處是桔樹,金燦耀眼,屋裡還有年桔桶柑,厚皮粗渣不中吃,也就圖個喜氣。金價飆漲,追不及買不起,擺點黃澄澄的東西也好,況且桔子好意頭,形聲皆吉,口彩響亮,自古即是祥物瑞果。
柑橘跟荔枝一樣,是中國南方嘉果,但產地更廣,品種更繁,柑橘橙柚檸檬佛手,朱黃青碧圓扁大小,加上接枝雜交和外國新種,五光十色,繽紛琳琅。香港就這個好,什麼都舶來,冬天也百果豐饒,隨便去個菜場超市,除了內地的江西臍橙、永春蘆柑,還有臺灣椪柑、日本蜜橘、以色列甜柚、美國香吉士,澳洲橘和西班牙柑,橙黃橘綠,馨香盈鼻。
可惜我最喜歡的砂糖橘,已經過季退場,芳蹤杳然。這果子真是好東西,和荔枝有得比,色味雙美,個頭玲瓏金紅,肉瓣豐潤柔嫩,甘甜多汁,無渣少籽,蜜味裡暗含幽酸,穠纖恰到好處,而且皮薄易剝,讓人一粒接一粒,沒法住嘴停手。
砂糖橘是廣東特產,肇慶附近的四會最好,每年晚秋到深冬上市,正是北風乾冷,膚燥脣裂的時節,幸而天賜恩物,有此果滋潤濟世。不過,一開始我也懵然不識,看它嬌小如金棗,街市又寫成「砂糖桔」,我還以爲是皮緊肉酸的金橘,於是掉頭而去,走了寶。
問題在這個「桔」字。粵語沒有橘,橘子和桔子都寫成「桔」,橘和桔同名異物。無獨有偶,臺語也無橘,口語和粵語一樣,稱橘爲柑,書寫才用橘字,柑和橘同物異名,桔則指金橘。好了,大陸的簡體字,又把橘寫成桔,異物同字,加煩添亂,愈發糾纏。
柚子胖大,橙子圓身緊瓤,皆明顯易辨,但柑、橘、桔這三樣,就比較難分了,要看大小、圓扁、皮色、滋味,還有歷史淵源。
論資排輩,橘最古老。《尚書》記載「厥包橘柚」,春秋時代,已把江南的橘子柚子包妥上貢。屈原也寫過《橘頌》,自比嘉樹,「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至於《周禮》和《淮南子》說的「橘逾淮爲枳」,我們信以爲真,其實大錯,橘和枳不同屬,橘樹移植到北方,長得再差,也絕不會變成枳。
柑則較後起,原指大些的橘子,東漢的《說文解字》有橘橙柚,還沒有柑,唐宋以後卻很常見,也寫成「甘」,我推想,閩粵呼橘爲柑,可能即承自唐宋的中古音。謝惠連的《甘賦》,杜甫和柳宗元的《甘園》詩,蘇軾的《黃甘陸吉傳》,劉基的《賣柑者言》,拈來皆是,彼時柑子珍奇,常有玩賞酬贈之作,以柑喻世言志的更多。
至於桔,本來和柑橘無關,《說文解字》和《本草綱目》,都解爲藥用的桔梗,誰知桔子撈過界,後來居上,倒把橘子擠走了,且因有個吉字,紅紅火火備受寵渥。
但有一件事,我就搞不懂了。粵語空、兇同音,爲避兇諱,把空說成吉,所以叫吉屋招租,吉舖放售,撲空或白忙,則曰「得個吉」,引而申之,桔跟蛋一樣,都是空洞掛零。如此一來,過年的金桔年桔,豈不倒楣晦氣?空即是吉,吉即是空,唉唉,這麼深,我哪想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