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臺股20%企業 爲何走上殭屍之路

文/馬自明 攝影/楊文財

臺股衝上1萬1千點,成交量穩定在新臺幣1千億元以上,但《商業週刊》調查發現,今年以來至8月底,臺股平均每日共成交310萬張,但超過1萬張的只有59家公司,包括友達、臺積電、鴻海等,佔去所有張數的44%;而平均一天成交不到100張的公司,竟高達420家,跟去年全年相比,多出近19%!

這420家公司裡,影音晶片廠合邦今年來平均每日成交張數不到2張,以過去一個月平均股價11.02元計算,等於一天成交金額只有2萬2千元,不到臺積電平均成交金額的百萬分之3。

另一家做牛樟芝等植物生技產品的臺原藥,平均每日成交張數則只有3張多,平均股價甚至不到4元,已連續7年陷入虧損,每股稅後盈餘(EPS)都是負數,每股淨值也只剩下0.4元(合理每股淨值應爲10元),公司搖搖欲墜。

其他如擁有開喜烏龍茶品牌的德記、旗下有蘋果西打大飲,雖然公司不致虧損,但股價多在15元以下,平均每日成交張數約在30張以下,乏人問津。

股價低、沒人買在歐洲成經濟風險,在美被強迫下市

這是臺股裡的「貧富差距」:有的公司高股價、高成交,被捧爲明星股;但也有的公司低股價、低成交,甚至陷入虧損,被列爲「殭屍股」。臺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表示,臺灣「常態性」虧損的公司逾300家,去年底止更超過350家,占上市櫃總家數的2成,以小型科技股、傳產、消費電子等產業居多,皆可算是「殭屍股」成員。

殭屍股不是臺股的特產,陸股、港股、歐股等各地都有,此類公司以債養債,又套牢市場資金,《華爾街日報》引述指出,公司和銀行殭屍化(zombification)已成爲歐洲經濟的主要風險。

中國人行前行長周小川明白表示,中國去槓桿的任務,就是要把「殭屍企業」趕出市場;香港證交所近來併發布命令,停牌18個月的公司,將強制下市,不讓殭屍股賴活。

「我以前在金管會想把這東西(指殭屍股)退出市場,但臺灣散戶佔臺股交易比重高達6成以上啊,公司下市後他們去哪裡交易?」曾擔任金管會專任委員、福邦證券前董事長黃顯華表示,在臺掛牌的公司除非財務等問題,政府不能隨便強迫下市,否則會引起小股東反彈。

但相比臺股,美股對「殭屍股」的作風強硬得多。美國那斯達克股市有「1美元退市規則」,公司每股股價低於1美元(約合新臺幣31元)連續30天,交易所就會發出警告信,若90天不改善,就停止交易。

如果把這個規則拿來套用臺股,過去1個月平均股價低於1美元的公司,超過900家,也就是,臺股有超過一半的公司,可能被那斯達克交易所警告退市!

「只要殭屍股不會咬人,我們沒道理趕他們下市啦!」證交所主管認爲,除非公司財報造假等重大違規,傷害投資人權益,證交所纔會出面要求下市;但,美國交易所重視獲利,股價低、成交量低,對本身規費沒貢獻,就一腳踢出市場。

安侯建業執行董事陳振幹指出,臺股重視小股東權益有其道理,但「這像兩面刃,市場就會有流通性不佳的殭屍股。」

可是,殭屍股要不要下市,又怎麼樣?

不下市的兩條活路:等需求暴升、借殼衝高股價

殭屍股通常有兩個下場:第一,股價暴漲暴跌,「殭屍股是現在公司沒競爭力,如果哪一天公司沉潛好,股價大漲也說不定,」黃顯華表示,例如被動元件、矽晶圓,都曾經是殭屍股,但當市場供需好轉,又搖身變成「明星股」。

8月以來,臺股裡漲幅最高的不是國巨,也不是大立光,而是印刷業者花王,漲幅高達1.4倍,股價從6元暴漲至15元。花王主要業務是包裝印刷,連續5年虧損,過去5年來平均每日成交張數不到20張,股價自2014年5月後就沒超過10元。

虧損連連的公司,到底爲何而漲?令人摸不着頭緒,最有可能的理由,是該公司在8月7日公告,將把位在新北市土城的舊廠房重蓋大樓,有資產活化題材。但本刊多次洽詢花王,其發言人從不迴應。

第二,由其他公司借殼上市。「殭屍股該思考的是企業轉型,不是有點瑕疵,就要趕出市場,」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指出,如果企業無法轉型,由其他機構借殼上市,重新活化,並非不好。

典型的案例是陳立數學去年借殼卓越光纖上市,卓越變身成一家補教公司,股價從不到10元,歷經減資,去年5月一度飆升至逾300元,去年EPS則超過9元。

但借殼的意思,就是公司未能上市,爲求簡便或減少成本,選擇入主已上市公司,藉以籌資,較具投機性質。如卓越股價也已從300多元,跌至如今約110元。

捷必勝連虧3年西進失利卻意外收穫:日金主入股

那爲什麼殭屍股每年情願付錢給會計師、給交易所,也不選擇自請下市櫃?本刊詢問低股價、低成交量的公司,他們都有各自留在臺股的盤算。

捷必勝是一家「純」新加坡公司,主業是工程設備租賃和銷售,擁有超過4千臺各式工程機具,超過臺灣、新加坡任何一家同業。新加坡是其主要市場,佔營收達6成,如地標金沙酒店,它也有參與建造。

7年前,捷必勝在臺以每股46元掛牌,董事長林永車還招來新加坡各商界朋友到飯店慶祝;不過,7年過去,這家公司已連續3年虧損,去年EPS更虧損超過5元,股價跌至10多元,今年平均每日成交不到30張。

「掛牌一定有效益,也有缺點,」捷必勝投資人關係經理謝順斌指出。捷必勝7年前選擇在臺掛牌的原因,一來是臺灣掛牌成本低,約新臺幣1千2百萬元左右,但新加坡、香港掛牌成本都是4、5倍以上;二來,臺灣是中國市場跳板,期待掛牌後吸引臺灣人才,前進中國。

可是掛牌後,謝順斌坦白表示,因股價低、成交量低,募資狀況的確不如預期;而中國工程設備市場幾乎都被陸廠把持,借道臺灣的計劃至今落空,中國市場佔捷必勝的營收「趨近於零」。

預期全落空,爲何不乾脆下市櫃?因爲捷必勝掛牌後,有個意外的好處,就是它的主要客戶、日本第二大工程設備商金本,去年起陸續注資,目前已持股超過15%。

「沒有掛牌不會換到這個投資,因爲他們沒有公開的市場價值評估我們,」謝順斌指出,靠金本這個新股東的力量,即使公司仍在虧損,他們今年已準備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設點,拓展其他東南亞市場。

新天地每天成交不到60張在陸關店,在臺進駐統一中信商場

捷必勝靠大客戶投資續命,而號稱「辦桌大王」、擁有臺灣最多婚宴桌數的新天地,則用「臺灣第一家掛牌獨立餐飲集團」當招牌,尋找中信、統一等大客戶合作,試圖博生機。

新天地在9年前上櫃轉上市,股價最高曾到30元,但2012年起,業績開始走下坡,過去6年裡的EPS,3年賺錢、3年賠錢,股價始終在10幾元徘徊,過去5年平均每日成交張數不到60張。

新天地掛牌是爲拓展中國市場,但山東、哈爾濱的拓點一個一個收掉,位在上海靜安區的婚宴會館,則持續流血。「中國對手賠錢生意都能照做,我們公司資本額很小,沒辦法在中國玩這麼大,」新天地執行長黃彥中表示。

不過,雖然新天地在中國節節敗退,在臺灣的婚宴館卻一家又一家開,2003年上櫃後已再開6家店,從高雄夢時代,開到臺北中信南港金融園區,上櫃前有3家店,現在在臺灣已有9家,幾乎平均2年就開一家新店。

「9年前,統一在高雄蓋夢時代找婚宴館,第一個就來找我們,」黃彥中指出,如果沒有掛牌,統一不會輕易讓新天地的「雅悅會館」進駐;而中信蓋金融園區時,選擇他們也是同樣的道理:畢竟交易所、會計師都已審覈過公司營運狀況,省了他們評估廠商的麻煩。

但黃彥中表示,餐飲業的寒冬還沒過去。「餐飲是淘汰力非常快的產業,不像晶片廠這麼高門檻,進來餐飲業不難,利潤也不高,」他指出,新天地除婚宴、尾牙外,並開設輕食、飲茶等餐廳,尋找下一個成長破口。

殭屍股裡有瀕臨瓦解的公司,也有掙扎再起的公司,但如果遲遲找不到出路,也無法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爲數衆多、死氣沉沉的「殭屍股大軍」,遲早會成爲拖累臺股的兇手。

(資料來源:iGold籌碼大師 整理:馬自明)

【更多報導】

當臺商轉型失敗紛紛回臺...郭董、川普跟去中國工作的年輕人,給臺灣的共同啓示

墾丁大街歇業潮》消費太高?從玩水、住宿到租車,一個在地人告訴你真相!

存摺有多少錢不重要!沒有這2樣東西,你一輩子註定是又窮又病的魯蛇

蒜泥白肉不能加醬油膏、牛肉麪別急着加酸菜...揭密百年飯桌!知典故讓你吃飯不踩雷

7天休息一天,3個月甩10公斤!不斷糖、降三高,北醫副教授研發的「七七七飲食法」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1608期。※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