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倒逼的兩岸新契機
是的,兩岸政治仍冷,但我相信大陸開放政策中對於臺灣企業仍然會一如過往的另眼看待,因此,臺灣的各個產業應該儘快瞭解大陸資本市場的監管規則以及自己可以對標的對象。(丁學文提供)
過去大陸股票市場的不規範導致市值管理亂象叢生,促使監管層加重監管力道。(新華社)
人生有許多的如果,卻只有一個結果。如果不是讀書時就對資本市場情有獨鍾,就不會知道資本市場源起荷蘭;如果不是回臺灣第一個工作是荷蘭銀行,就不會有機會接手到當時的荷商飛利浦子公司臺積電TSMC在臺灣的聯貸案,這結果讓菜鳥的我又驚又喜大開眼界,也學到了荷蘭人在融資市場的高超手腕;如果不是在臺灣開始發展資本市場之際在中華開發子公司工作,就不會看見臺灣股票市場與科技產業的橫空出世與繁華落盡;如果不是從事創投,更不會在2005年大陸股權分置時有機會在上海見證中國A股的騰空而起,還在其後的起起落落中看見初創豬的起飛與O2O的一蹶不振。如果說這些幸運讓我經歷了別人沒有的經歷,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趨勢,那正被市值管理倒逼的兩岸整合風潮,我希望能成爲臺灣產業再造春天的美好結果。
臺灣觀點
身在金融江湖的人,肯定常常聽見荷蘭鬱金香的隱喻,事實上,早在18 世紀,世界上第一個運用市值管理的國家就是荷蘭。當時的荷蘭發現: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時,規模是企業經營的第一障礙。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張股票,藉此吸納了大量北歐有錢人的資金,這讓公司可以獲得更多資金進行營運,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直接融資,要知道當時荷蘭曾一度吸納了全球 70%的資金呢。
荷蘭也因此成爲全世界第一個擁有跨國公司的國家,還讓荷蘭短時間內就擁有了超過300家的上市公司。後來,荷蘭暗助西班牙擴張,可惜的是,西班牙與英國發動海洋戰爭失敗,連帶也讓荷蘭就此一蹶不起。接着金融市場也從荷蘭轉移到了英國,最後在美國醞釀出了華爾街。
經濟下行 倒逼改變
如今物換星移,大陸正在經歷美國在19、20世紀經歷併購、重組以及產業集中的過程,大陸國有企業本來就喜歡拉幫結夥,但民營企業這幾年也開始藉助資本市場啓動併購。另一方面,過去因爲大陸股票市場不規範,有很多以併購爲名,行市值管理的亂象,也讓監管層開始加重監管力道。除此之外,大陸A股已經開始和臺灣股市一樣,股價和淨值倒掛,這讓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痛苦萬分。
對投資人來說,在這個金融收縮、金融下行的過程當中,最優的選擇當然是買有故事最靠譜的標的,今天的大陸企業家、大陸創業者、大陸股民終於覺醒,他們不願意再被徵收智商稅,所以他們開始拼命學習,拼命在泡沫以後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個人一直覺得大陸的新興業態,其實是從市場的夾縫中產生和生存出來的,雖然它給創新提供了縫隙、提供了市場,但如今的時不我予正在倒逼着大陸企業進行改變。
面對現實 腳踏實地
從供給來看,大陸在很多領域的市場結構,還是壟斷式的結構,體制僵化,管制盛行,任何一個鬆動的改革,都會釋放巨大的供給潛力。供給側改革要從技術面來看,互聯網技術讓世界變平,互聯網與實體產業的結合,提高了效率,改變了商業模式,顛覆了習以爲常。關鍵在於,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很多政策壁壘,讓大陸出現了從後發劣勢到後發優勢的轉變。難怪《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封面故事要以「Red moon rising 正在升起的紅月亮」來形容中國科技產業的日行千里,事實上,一個由日本出版社Nikkei及科學出版社Elsevier 從2013-18年針對1720萬篇論文的調查發現,在諸如鋰電池及深度學習等30個領域中的23箇中國已經獨領風騷。
從監管來看,監管的趨嚴是給一些企業帶來了風險,但也促進了提升自我的不得不。在這種情況之下,大陸上市公司正在尋求活下來、熬過去、堅持住、等風來,而市值管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市值管理 勢之所趨
曾經,大陸把市值管理當作冷嘲熱諷的貶義詞,一些上市公司透過迎合不斷變化的市場偏好、蹭熱點、炒概念、講故事、甚至換名字,來拉昇股價,並視其爲市值管理。更有甚者,通過大宗交易商模式、私募基金模式等方式聯合坐莊,拉昇股價,掩護大股東或董監在高位減持。而不少上市公司要麼僅僅把市值管理當做臨時情急下的權宜之計,要麼把市值管理當做神秘兮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財技。於是市值管理過度簡化成拉昇股價的標籤,變成了調侃的刻板印象。
對睿智者,現在是最好的時代;對平庸者,這是最壞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回頭看看股價與淨值早已倒掛的臺灣上市公司,一加一大於二的兩岸市值管理浪潮正在隱隱成型。大陸上市公司對股票價格的呵護需求越來越急迫。對於他們而言,怎麼藉助外延併購等策略做大做強,或通過提升內部管理效率,減少管理費用等策略提升上的公司核心價值,已經成爲最急迫的當務之急。
兩岸互補 溢價機遇
展望未來,隨着中美貿易摩擦的增溫,很多人問我怎麼看待再過來的大陸市場?我認爲大陸市場即將進入改革開放2.0,大陸再也沒有辦法用四十年前的又窮又可憐應對世界,它必須做的是讓大家相信它不是一個有錢又很壞的國家,所以開放市場箭在弦上,而「資本市場」將是首先要與世界接軌的地方,在這樣的背景下,注重基本面投資的海外機構投資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市值管理將更加重要,而本來就互補的兩岸產業結構,絕對有機會藉由資本運作互相扶持出一個絕無僅有的市值溢價機會。
是的,兩岸政治仍冷,但我相信大陸開放政策中對於臺灣企業仍然會一如過往的另眼看待,因此,臺灣的各個產業應該儘快瞭解大陸資本市場的監管規則以及自己可以對標的對象;臺灣的各金控業者則應該加緊用功,明白金融業者可以提供的運作模式,才能在下一波市值管理浪潮中微笑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