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評-畫框之外,藝術之內

作爲一個藝術研究者,常被問到以下問題:「妳最喜歡哪一位藝術家?」「妳覺得最偉大的作品是哪一幅?」「米開朗基羅真的是天才吧!」這些條列式的詢問中(最好、最偉大、最天才),反映了人們對於藝術品美感投射,也暗示了藝術與尋常人世之間的距離感。面對這樣的詢問,我至今仍無答案。但卻認爲,在藝術史中,有一個更爲貼近人心,也更能引發共鳴的角度,便是藝術與人的問題。

本書的兩位作者,已合寫過兩本藝術指南暢銷書,顯然相當嫺熟於以流暢的敘事方式,將深奧的藝術史論述語言,轉化爲一般讀者皆可親近的文字。他們個人的藝術史訓練,也在書中展現了清晰的脈絡全書跳脫常見的編年式敘述,以19篇專題,點出藝術史研究中極受關切的議題。這些議題,不外乎是藝術家身爲人,與所處時代脈絡中,歷史情境變遷、政治權力更迭、私人贊助與商業市場,乃至於藝術界體制之間的種種複雜關係

藝術家是從何時開始,由地位低微的手工匠人,轉變爲天才式的創作者?巴洛克時期宮廷畫家維拉斯奎茲(Velasquez)必須迎合西班牙王室品味要求,但比起19世紀在藝展中售畫爲生的創作者,誰享有更大的自由?藝術家又是如何將眼光投向畫室之外,以浪漫或寫實的風格筆觸,迴應眼前天翻地覆的大革命時期?藉由將藝術家放在社會情境中,作者讓我們清楚地看出,藝術中的「自由」、「創新」、「風格」、「美」等概念,雖然多被視爲偉大藝術中不可或缺的質素,然而在藝術創作的當下,藝術家更直接受到社會環境所牽制,不論是積極地激發他們的靈感,或是操控他們的創作方向。藝術家偉大與否,作品創新抑或傳統,也不斷受到古今品評標準的檢視,產生不同的定位。這些變動性與不可預測性,正是藝術的故事中,極爲引人入勝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作者也不時提點讀者,女性在藝術史,乃至於藝術史書寫中備受壓抑的情形。從數百年前女性畫家爲其父兄代筆卻始終沒沒無名,或是在世時成功地建立名聲,卻在身後被遺忘於歷史之中;抑或是在現代的愛情裡,成爲情感與創作關係中的絕對弱勢……,女性藝術家的命運,似乎不免與男性之間(父兄、師承情人,以及藝術史書寫者)有着千絲萬縷的複雜糾葛。這些故事,除了成爲男性藝術史的陰柔註腳,更值得省思的應是:爲何必得/只能如此?在女性主義思潮已推展近半世紀的當下,我們看待、評價以及書寫女性藝術家的方式,是否亦有了與時俱進的演變?

就這些主題,作者提出了許多關於藝術與社會環境的提問,目的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領讀者獨立思考,辯證出屬於自己的意見。書中引用許多大師作品作爲圖例,方便讀者在既有的熟悉度上,深入探究背後的歷史情境。一些較爲冷僻的作品,也適時地與常見作品並列,在嶄新的脈絡中相互對話。此書德文原着的讀者是定位於青少年族羣,某些篇章顯得點到爲止且稍嫌簡略,但就其切中綱領命題規劃,豐富而深入淺出的文字內容,以及流暢活潑的譯筆,仍使此書成爲瑕不掩瑜的佳作,對於藝術愛好者可帶來相當的啓發。

在藝術欣賞以及美感體驗蔚爲社會顯學的當下,對藝術的思考亦是不可或缺的深刻能力。藝術想怎樣?其實終歸得取決於人要藝術怎麼走。即使在「art for art’s sake」的口號之中,藝術所關切或反抗的對象,亦是畫框外的大千世界。藝術的故事,所譜寫的也正是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