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大城市? 三四線的兩難

大陸當前經濟發展空間結構正在改變,中心城市城市羣正成爲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爲了爭取城市發展機會,自6月以來,已經有多個城市發佈了行政區域畫分消息。不過,對於沒有獨特地理優勢人口基礎的三四線城市來說,要成爲中心城市還是投靠大城市,成爲了兩難議題

就目前情況來看,除了一二線城市,一些三四線城市也在積極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平臺。在這些行政區域重畫過程中,透過「縣改區」、「市改區」等方式,成都市煙臺市邢臺市蕪湖市南通市、六盤水市均實現了市轄區面積和人口的擴容;其中除了成都,其餘均爲三四線城市。

針對三四線城市朝中心城市發展的形式,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分析城市化進程是要素向城市集聚的過程;在過程中,一二線大城市率先發展成爲大都市圈,而這些大城市、都市圈外的廣大中間地帶、過渡地帶可能會形成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舉例大灣區內中山江門長三角嘉興、南通、紹興等,這類城市與大都市較近,應發揮區位上的優勢以及自身特色,與一二線大都市緊密分工合作,差異化發展。

此外,胡剛表示,在大都市圈外,還有一類三四線城市,它們不在都市圈內,但卻是一個區域內的中心城市,承擔引領一個區域發展的職能;比如在廣東汕頭引領粵東發展,湛江引領粵西發展。

不過,有些三四線城市既不靠近一二線大城市,又沒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口基礎,這類城市要做大中心城市平臺就存在較大難度。胡剛表示,相當多的三四線城市有做大的衝動,不少地方都在推進撤縣設區,但如果三四線城市本身的實力不夠,包括人口、資金技術等難以聚集,效益也發揮不出來。

胡剛認爲,三四線城市若要做大中心城市平臺,應聚焦核心城區,加快主城區建設,提高主城區的密度,提升人口、資金的集聚度和產業的吻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