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作夢時會大叫 先期帕金森氏症警訊

臺灣帕金森氏症之父」陸清鬆教授(中),與臺灣動作障礙學會巫錫霖理事長(右)、北醫神經內科葉篤學主任(左)表示,中晚期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會擔心沒電或異動,現有新劑型藥物可供患者多一種選擇。(照片/臺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

手抖個不停,杯子拿不穩、舀湯也灑滿桌,這是你聽到帕金森氏症就聯想到的畫面嗎?民衆很可能誤解帕金森氏症,醫師提醒,先期帕金森氏症可能出現便秘、嗅覺異常,早期則可能出現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速度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爲腦內稱做黑質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葉篤學進一步說明,靜止時的手抖纔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他也遇過一名50歲女性,因爲肩膀痛一直以爲自己五十肩,但是怎麼治療都沒改善,直到看他門診才發現是帕金森氏症。

臺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列出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等,如果10項中了3項,可能就要注意。而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症狀,還包括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快、作夢時會大叫等等,留意這些警訊,才能及早發現帕金森氏症。

臺灣帕金森之父陸清鬆教授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可以想像他們能掌管公司卻管不了自己的手抖,對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正因爲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是外顯的,不像糖尿病血糖高到300也沒有人知道,只要旁人稍微留意就會發現不對勁,久而久之影響到患者社交意願、減少接觸人羣機會

臺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表示,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內,早期因爲多巴胺細胞數量堪稱足夠,所以藥效區間較大,就像籃框很大,怎麼投都容易進球,但隨着病程進展,多巴胺細胞逐漸凋亡,藥效區間也隨之變窄,這時候藥物濃度若太高,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顫動,藥物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off)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常讓他們深感挫折

要減少異動症與off發生,就得讓藥效維持在有效區間內,藥物搭配使用雖然可以達到治療效果,不過患者可能一天服藥次數會多達5次,頻繁用藥也造成醫囑服從性不高;現有二合一新劑型藥物在臺灣已取得藥證,特殊的「速效+緩釋」二合一劑型,讓藥效有智慧的釋放,可減少藥效波動現象,研究發現,二合一劑型能增加2小時、16%無異動症困擾的時間,同時可減少36% off的時間,減少異動症困擾,讓患者找回身體主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