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新經濟浪潮與傳統的反撲

圖/中新社

全球新冠疫情造成數位轉型加速,最大受惠者是大型互聯網平臺,不論是美國或中國網路巨頭,今年以來都股價大漲。然而互聯網平臺力量過於龐大,已對傳統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終於引起社會反彈,以及全球監管機構一致將矛頭對準這些大型互聯網企業,企圖制定更嚴格監管法規。以前我們說「大到不能倒」,現在主管機關是希望防範於未然,以免未來「大到不能管」。

最近螞蟻集團全球最大上市案在最後一刻鐘被喊停,原先看來是針對馬雲和阿里集團,但大陸中央隨後即宣佈《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並且對阿里、騰訊和順豐等大型互聯網企業開罰,主要針對其過去股權收購案「未申報經營者集中」。雖然只處罰人民幣50萬元,但是發出很強烈信號,約束互聯網企業進行產業整合。

另外一件大事是「社區團購」。互聯網平臺憑藉資金實力,透過補貼,讓菜價遠低於市場價,傳統菜販根本無法生存,消費者只能選擇平臺。在中央出手後,美團、阿里等大咖都宣佈撤出該市場。

美國政府也對大型平臺業者展開行動。10月美國當局控告Google母公司利用「排他網路」協議,將競爭對手排除在搜尋業務之外。近期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與全美46州檢察長臉書提出控訴,指控其透過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以排擠競爭對手。除此之外,FTC又要求臉書、亞馬遜、推特等業者,提供關於企業策略、演算式及用戶個資分析文件及詳細數據,以徹底瞭解社交媒體及網路平臺運作模式

歐盟在這方面更積極,12月中歐盟通過《數位服務法》(DSA)和《數位市場法》(DMA),都與數位政策有關,把大型網路平臺稱爲「守門人」(Gatekeeper),將對其進行規範,未來可能導致Google、臉書這些巨頭面臨分拆的命運。

全球反壟斷浪潮風起雲涌,有幾層重大的意義:

第一、互聯網平臺正成爲未來經濟的主流。平臺利用科技,愈來愈龐大,對於傳統經濟形成摧枯拉朽的衝擊。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商品和通路都賺不到錢,唯有大數據擁有者稱霸,相連帶影響就是造成社會財富重新分配。

第二、「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逐漸成形臺灣以往習慣「漸進式創新」,即由傳統經濟引進互聯網及AI,再逐漸改進商業模式。但這兩年顛覆式創新快速崛起,利用互聯網平臺、雲端大數據及AI科技,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Uber、Airbnb以及FinTech的螞蟻金服

但臺灣市場太小,而且線下實體經濟實力強,又沒有受到疫情衝擊,再加上法令嚴格,對新商業模式接受度不高,以致顛覆式創新較難形成氣候。

第三、傳統經濟無力阻擋潮流,短期只能採防守策略。不論是歐美或中國大陸,面對新經濟來勢洶洶,均試圖以法規限制,但長期若不積極擁抱科技和新經濟,還是會遭到淘汰。

新經濟平臺公司價值成長太快,傳統監管機構對其缺乏瞭解,特別是對個人數據掌握以及交叉行銷策略運用。現在平臺力量太大,產品或內容要上架,只能選邊站,消費者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形成不公平競爭。

憑心而論,新經濟雖然造成財富重分配,卻對社會福祉也有貢獻。螞蟻模式是一種「普惠金融」,專注個人及小商家市場,這些人以往很難從銀行借到錢。平臺積沙成塔,整合了幾億人後,便形成一股力量。

第四、新經濟使傳統服務業定義變得模糊。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最近批准「工業貸款公司」(ILC)執照,允許亞馬遜和沃爾瑪等擁有龐大客羣的企業,從事金融業務,未來會成爲傳統金融業強大競爭對手。

臺灣對於全球重要數位趨勢,彷彿在狀況之外,雖然明年可能成立「數位發展部」,但短期大家對數位治理關切焦點,集中在規範網路內容上,聚焦「數位通訊傳播法」,偏重防弊而非興利,令人嘆息。亞洲的區域聯盟,臺灣一個都沒有進去;全球大型數位平臺,臺灣再度失之交臂。看來我們不只是亞細亞孤兒,可能也將成爲新經濟的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