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林洋港創另類典範

林洋港追思會今日在臺中市東山高中大禮堂舉行,馬總統特頒褒揚令,表彰他生前在行政司法兩項公職領域對國家社會貢獻,以林洋港的政績和一生獨特從政風格,獲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論者以爲,林洋港留下勤政、清廉、誠信和幽默風趣政治人物典範,他那口「阿港伯」式臺灣國語,也從此成爲絕響,令人緬懷、追念不已。如果說蔣經國打破蔣家高不可攀的領導威權,由神壇走向人間,樹立親民愛民形象,則林洋港應是把臺灣政壇由嚴肅冷峻轉爲熱情洋溢,貼近普羅生活的關鍵人物,他在臺灣社會的崇高聲望,早已超越其有形的政治地位和選舉的成敗,這是林洋港最有別於一般政客和難能可貴之處。

林洋港雖曾是臺灣政壇的風雲人物,所曾享有的掌聲鎂光燈無人能及,然而一旦決定退出政壇,就徹底歸隱山林媒體上絕少報導他發表任何時政言論,有的只是絡繹於途前往大坑山莊拜訪請益的政治人物的消息,他真正發揮了中國傳統讀書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爲官哲學風骨,不像有人表面說要在退休後上山傳教,卻三不五時接受媒體訪問,對時事說三道四,擾人清靜之餘,徒然暴露其不能忘情政治的難捨與不甘。

季辛吉名言權力男人的最好春藥」,一旦曾在政壇上享有至高的地位和權力,要想從此摒絕名利誘惑,或由絢麗歸於平淡,是很不容易的。這非有能捨能得的人生哲學和看淡名利的素養不爲功。林洋港在九六年總統大選後不少支持他的人勸他不要氣餒,四年後東山再起,他說:「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我已快七十歲了,到此爲止了!」此種豁達知命心態,放眼當前政壇,尤其值得令人省思借鏡。有人拿邱吉爾鄧小平雷根自比,表面似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服老的龍馬精神實則仍是不能忘情名利和不甘平淡的心理作祟,與林洋港相較,高下立判

林洋港深受中華文化儒家思想的薰陶,尤其酷愛《菜根譚》的人生哲理修養,他的「不忮不求」之說,在當今上下交徵利與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政治圈中,尤其有空谷足音之感。這並非他的矯情,而是出自內心真正的涵養和認知。這與佛家的「隨緣心境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凡事不強求,在因緣未俱足前,一切順其自然,看似無爲,實則大有爲。現今檯面上政治人物要達到這種境界,難矣!

林洋港之逝,代表臺灣政壇一個典範時代的結束,今後不會再有第二個林洋港出現了,每思及此,不覺擲筆三嘆!

作者資深政治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