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2.0來了,會是未來的“中國之光”嗎?

餘承東:我們相信,在智能互聯時代,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來源:本站科技報道)

御柳/文

“從此,中國移動互聯網將分爲鴻蒙之前和鴻蒙之後。”

鴻蒙2.0發佈之後,一句不經意的評價,道出了外界對鴻蒙的期待。

在“缺芯少魂”的中國,自主創新、國產替代變得越來越緊迫,而鴻蒙操作系統的出現,似乎給了大家以希望。

任正非也曾在內部備忘錄裡呼籲公司員工“敢於在軟件領域引領世界”,“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面,將擁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任正非稱華爲應該專注於構建諸如鴻蒙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開源框架Mindspore等軟件生態系統。

雖然華爲人一再表示鴻蒙不是因爲“不能使用安卓”而生,但確實是因此而提前從“備胎”轉正。

2019年5月16日,華爲被列入“實體清單”,同年8月9日,華爲開發者大會上,餘承東宣佈正式推出鴻蒙操作系統,並宣佈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面向場景微內核分佈式OS,支持開源。

2020年9月,華爲鴻蒙操作系統升級至2.0,華爲帶來了分佈式軟總線、分佈式數據管理、分佈式安全等分佈式能力的全面升級,並於當年12月正式發佈面向手機開發者Beta版本

2021年3月底,華爲發佈鴻蒙Beta3.0版本;5月25日華爲原EMUI官微也更名爲了HarmonyOS,並且放出了鴻蒙開機畫面的視頻。從開機畫面可以發現,“Powered by Android”的字樣已經變成了“HarmonyOS”。

直到今天,華爲發佈鴻蒙OS 2.0,這意味着搭載鴻蒙的手機正式商用,這也意味着華爲正式動了谷歌安卓“奶酪”。

可以看到,華爲正在傾盡全力加快鴻蒙操作系統的發展步伐。王成錄表示,“越是艱難的時刻,越要堅持投入研發。”

據王成錄透露,其負責的消費者軟件部,每年研發預算爲30億至40億元。

生態決定成敗:16%生死線如何跨越

實際上,做到技術領先並不難,難的是構建生態系統。

華爲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鴻蒙操作系統負責人王成錄也如此認爲道:“生態建設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生態與技術相比,難度不是一個量級的,操作系統也不僅僅只有技術這麼簡單。”

這也是爲何曾經那麼多大廠奮力一搏,均以失敗而告終的原因。比如黑莓的BlackBerry OS、微軟的WindowsPhone、三星的Tizen、阿里雲OS(後更名爲YunOS)等均鎩羽而歸。

“對於一個生態來講,特別是操作系統這類底層平臺軟件使用數量市場佔有率是它能否活下來、能否成功的最核心因素。”華爲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

楊海松提到了一個關鍵數據“16%”。“16%的市佔率是一個生死線。只有蘋果和Google持續在16%這條生死線的上面。”

爲了邁過這條生死線,華爲就需要實現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數量達到3億部。這也是爲何今年華爲高層包括輪值董事長一直在強調的,華爲今年年底要實現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設備數量將達3億臺,其中華爲1+8設備超過2億臺,面向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各類終端設備數量超過1億臺。

理想很豐滿,3億設備數量的搭載目標能否完成不得而知。即使完成了,未來能否在第三方手機廠商搭載纔是關鍵。畢竟“1+8+N”當中,“1”(手機)是使用頻率最高也最爲關鍵的入口,是操作系統無法繞過的環節。

首先,從華爲自身品牌來看,由於美國芯片的限制,華爲手機已經很難延續。根據第三方報告顯示,2021年Q1華爲手機出貨量出現了暴跌,目前全球市場佔有率僅剩下4%。從曾經的全球第二直接掉到了“Others”行列。

國泰君安根據IDC給出的數據測算,目前華爲在網智能手機數約爲6.6億臺,同期全球在網智能手機數約爲44.1億臺,華爲的存量手機全球市佔率約爲15%;假設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替換週期一樣(30-33個月),華爲的可穿戴設備目前全球存量餘額爲9200萬個,市佔率約爲8.69%;考慮到部分老舊機型可能無法升級鴻蒙系統,華爲目前只靠自有設備在全球範圍內達到16%滲透率的生態目標壓力較大。

其次,從第三方手機品牌來看,目前尚未有廠商表態採用鴻蒙系統。榮耀CEO趙明也在近期採訪時明確表示,目前還是會採用安卓系統,未來是否會採用鴻蒙系統,還要取決於整個生態系統本身的發展情況。

而在日前谷歌I/O大會上,谷歌發佈了Android 12的Beta(測試)版,小米、OPPO、vivo、聯想、TCL、中興以及傳音控股等紛紛宣佈首批適配Android 12 Beta版。

“第三方手機廠商均有基於安卓的自有系統,消費者操作習慣已經養成,不太可能冒險切換到鴻蒙系統;另外,其他廠商也不太可能將脖子交給華爲。除非被強制要求。”某手機廠商人士如此表示道。

“第三方手機是哪家廠商以及具體什麼時候能上HarmonyOS系統,完全取決於廠商自己的商業考量”華爲方面如此表示。

由此可見,16%的市佔率任重道遠

除此之外,從開發者角度來看,鴻蒙與安卓和iOS還存在較大差距。

據瞭解,安卓系統有超過2000萬開發者,iOS則有超過2400萬開發者,而鴻蒙生態的開發者數量還只是數百萬名。

“我感覺周圍的開發者對鴻蒙還是比較認可的。但也談不上特別‘感冒’,畢竟目前來看更像是ASOP的套殼。”一位開發者如此說道。

對於“鴻蒙是不是安卓換個殼”的問題,王成錄曾經做過解釋:“並不是所有Android代碼都是Google開發的,絕大部分代碼來自開源社區。鴻蒙也會吸收社區的優秀技術和代碼,用了AOSP(Android開源項目)的開源代碼,就判斷鴻蒙是Android換了皮,說明這類吐槽者沒有太準確理解什麼是開源。”

據其透露,今年10月份鴻蒙第三階段的開源代碼會上線,來自ASOP社區的,由Google貢獻的代碼幾乎沒有了。

華爲官方信息顯示,華爲正在與全球排名前200的App廠商溝通合作,共同開發跨終端設備的應用。

不是安卓,不是iOS,鴻蒙野心更大

其實,在廣大網友一再將鴻蒙與谷歌安卓進行比較的時候,華爲卻在不斷強調,鴻蒙系統不是安卓,也不是iOS,而是一個跨所有設備的操作系統。

任正非也曾表示,“鴻蒙系統並不是像大家想象那樣用在手機中,做這個系統的時候並不是想替代谷歌的。我們是爲了萬物互聯、將來走向智能社會所做的一個操作系統。”

HarmonyOS 2 暢連流轉(來源:本站科技報道)

“華爲絕不會再做一個安卓或者再做一個iOS,如果再做一個一樣的智能終端的操作系統,沒有價值。鴻蒙操作系統是全棧模塊化設計,不論是縱向、橫向,完全進行解耦。”王成錄提到。

鴻蒙系統是一款全新的基於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佈式操作系統,能夠同時滿足全場景流暢體驗、架構級可信安全、跨終端無縫協同以及一次開發多終端部署的要求。

王成錄在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再次詮釋了做鴻蒙系統的初衷。他認爲,今天所有的連接都是淺連接,未來是萬物互聯的時代,希望一套系統就能夠解決所有硬件設備的裝載系統問題。

“如果每個硬件都裝不同的系統,就會像人和人之間講不同語言一樣,非常難溝通。如果所有智能硬件用一套系統,就具備了讓所有智能硬件方便溝通的基礎”。鴻蒙操作系統就是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因此,華爲團隊從設計的第一天起,就對鴻蒙操作系統做了全棧的解耦,把龐大的系統拆解成非常小的顆粒度,根據不同設備的硬件能力去組合拼裝。這樣無論是GB級內存的設備,比如手機、平板,還是KB級內存的設備,比如門鎖、微波爐等等,都可以用最新版本的鴻蒙操作系統。

HarmonyOS 2 萬能卡片(來源:本站科技報道)

在發佈會上,王成錄特意提到了此次發佈的鴻蒙OS2.0,是首個基於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合作的發行版。“我們也知道,只有基於開放的方式來做,鴻蒙生態纔有成功的可能。”王成錄表示。

據瞭解,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是由民政部登記、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基金會。去年(2020年)華爲已經將OpenHarmony捐贈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進行開源孵化,這意味着第三方設備廠商可隨時調取這一開源代碼進行修改和改造。與谷歌安卓的開放有異曲同工之處。

方正證券科技&電子陳杭認爲,鴻蒙短期決定了華爲能否通過鴻蒙實現硬件業務殘缺的軟件延續;中期決定了,華爲能否建立橫跨人車人居場景的AIoT生態;長期決定了華爲能否在異構計算時代中取得第四張操作系統入場券

鴻蒙VS谷歌Fuchsia,誰纔是未來?

正如上文提到的,鴻蒙生態系統生而不是對標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Fuchsia。

實際上,在鴻蒙操作系統正式發佈的同一年(2019年)6月份,谷歌面向未來的新一代操作系統Fuchsia官方開發者網站上線,展示了相關技術文檔,以便開發者更好的參與到開發過程中。

根據谷歌高管透露的Fuchsia OS一些細節:採用自研的微內核Zircon、開源、是一個從IoT到PC端全平臺支持的跨設備操作系統。

據瞭解,Fuchsia OS的核心獨立於硬件規格,使用模塊化方法,這意味着它將不再是一大堆代碼,而是將其分割成多個構建塊或“包”,製造商能夠根據設備選擇Fuchsia的功能。

對於谷歌Fuchsia OS在設計理念上與鴻蒙OS的相似性,王成錄是贊同的,他向本站科技表示“所見略同”。

在華爲內部對鴻蒙操作系統以及生態加緊建設的同時,谷歌的Fuchsia OS也正在不斷向前推進。今年(2021年)5月份,谷歌終於向市場推出了Fuchsia OS:從Nest Hub開始,谷歌的操作系統可以在實際的消費類設備上運行了。

同樣,谷歌Fuchsia OS落地也需要硬件廠商的配合。不過在手機終端支持上,谷歌Fuchsia似乎已有動作,據透露,三星已經開始與谷歌合作開發該項目,很多人猜測Fuchsia OS未來可能會全面取代Android,而三星可能會成爲最先改用Fuchsia OS的手機廠商。

同樣都是面向下一代萬物互聯社會的操作系統,鴻蒙OS和谷歌Fuchsia誰纔是未來?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