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再無臺糉飄香的第二年

南部糉、北部糉都愛吃怎麼挑?(示意圖/Shutterstock)

又是端午節了。

前幾天,遠在千里之外的姨媽給我們訂了汪玉霞綠豆糕糉子

汪玉霞,是武漢老字號了。做了很久的中式糕點和小吃,我還特喜歡吃他家的古早香草蛋糕。

綠豆糕、糉子,該有的料一個沒少,入口味道也不賴。

但就是和我記憶裡的美味,有所不同。

只可惜,記憶裡的味道,已經很久沒有再現於味蕾之上了。

01

第一次吃到的臺灣糉子,是奶奶親手包的。

那會兒,老爸從臺灣回來,一放下重重的行李箱,就立刻像獻寶一樣把一個大袋子拿出來。

一看,裡面是20個大糉子。

牛軋糖重度愛好者老媽瞅了一眼:「背這麼重的東西回來幹嘛?還不如多帶點牛軋糖。」

是的,那會兒,我們對糉子還不怎麼感冒。

苕大苕大一個,沒啥餡兒,鹹糉不鮮,甜糉膩人,糯米一大堆還吃得撐。

等到一天早上真開吃了,只好大喊「真香」。

打開電鍋,便是清香四溢。

糉葉汪汪的,綁着複雜的白繩兒,結結實實地包着裡面的糯米。

聞着香味兒,我等不及涼一點點,就已經上手開始拆繩子了。

一邊拿指尖小心翼翼地捻住細繩試圖用指甲拆出個所以然,一邊甩甩手大叫「燙死我了」,但依舊不放那隻拿着糉子的手。

一拆開糉葉,滿眼就是糯米。

鹹糉,是鹹蛋黃肉糉,糯米的顏色就偏深。

用筷子撥開拉絲的糯米,裡面包着的是一整個黃澄澄的鹹蛋黃和肥瘦相間的豬肉塊。

仔細再看,還有香菇夾在其中提鮮。

夾一角肉糉放入口中,是吸飽了鹹鮮汁水的糯米和絲絲分明的肉塊混合在一起。

糯米入口即化,而豬肉絲又帶有一絲嚼勁,兩者結合實屬人間絕味。

而甜糉,是豆沙糉,糯米的顏色更亮更白。

可能糯米本身沒有特別重的味道,但糉葉的清香完完全全滲進了糯米,吃起來脣齒留香。

更別提豬油紅豆泥一起製作的特級紅豆沙,全部手壓、揉搓、混合,細膩而不失口感

與糯米合在一起吃,初入口會帶一點沙沙的感覺,但立刻又被糯米包容進去,絲滑無暇。

或者如果單獨把紅豆沙拎出來,紅豆的味道也濃郁、美妙,彷彿在舌尖上跳舞!

從此,我愛上了糉子。

每年端午,我都「威逼利誘」老爸,要記得帶糉子回來!

02

後來,奶奶身體不好,包糉子的重任就落在大姑媽二姑媽手上。

大姑媽擅長包鹹糉,二姑媽則擅長包甜糉。

大姑媽平日還喜歡在各種菜里加上櫻花蝦提鮮(櫻花蝦蛋炒飯,一絕!)。而在鹹蛋黃肉糉裡,她便加入了海鮮

吃着吃着,口感多樣,肉香瀰漫着海鮮的味道,味蕾也百轉千回。

二姑媽則包豆沙糉,延續着奶奶的手法。

紅豆先煮好,過濾掉皮後再碾壓,重複好幾次以後才能保證紅豆沙的細膩。

再與特定比例的豬油混合,鍋裡快速翻動炒香。

出鍋後冷卻,再放入冰箱冷藏成形,方便後續包的過程。

在武漢,我是很少吃到家庭手工糉的

基本上都是買外面的。

一方面,五芳齋、汪玉霞這種老牌子的名氣也高,味道也不錯。

另一方面,糉子也難包。

餡料的準備就需要費很大功夫,糯米需要事先處理,糉葉也需要新鮮的……

而我好像連最基本的繞繩子都不會。

直接買糉子,又便宜又輕鬆,這不香嗎?

但在臺灣,好像多數人喜歡在家裡自己包糉子。

早早備好材料,三三兩兩在家庭聚會上圍成一桌,一邊談天一邊包糉子。

或者是早早在家包好,聚會時一起帶來,互相品嚐各自的手藝。

除了糉子,他們還會在家裡包餃子、餛飩,有時候甚至現烤鳳梨酥!

大家其樂融融聚在一起,就是最開心的樣子。

大陸,無論買到的糉子有多好吃,都還是想念臺灣親人們包的糉子。

可能是,外面買的糉子沒有手工製作時包裹的那份投入、那份精力、那份親情吧。

只可惜,我現在既無法海峽的另一端感受「其樂融融」,也無法在海峽的這一端吃到絕美的臺糉。

03

已經兩年沒吃到臺糉了

因爲疫情已經持續兩年了。

去年,疫情嚴重的是大陸。

今年,疫情嚴重的是臺灣。

雖然沒有封出境,但想想,還是不安全。

再說,要是隔離14+7天,我的糉子早就不能吃了。

臺灣的疫情形勢是越來越嚴峻,進入三級防疫警戒狀態快滿一個月了。

規章制度已經設定好,相信大部分民衆還是乖乖戴上口罩、注意防護。

但堅持不做普篩,彷彿是民進黨最後的倔強。

現在疫情形勢嚴峻,才迫不得已在新北市設置了居家快篩;但一天700份的檢測量還是遠不夠的。

而若自費核酸檢測,則價格高達5000TWD(摺合人民幣約1157元),大大減少了民衆進行核酸檢測的意願。

島內疫苗也嚴重短缺。

大陸已經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86351.3萬劑次了(截止6月11日),而臺灣仍在掙扎。

不過好在,現在臺胞可以赴大陸施打疫苗。

國臺辦明確表示,對搭乘民航客運航班來大陸的臺胞,只要符合接種條件,可在嚴格執行入境防疫規定(包括登機前和抵達後)、自願和知情同意前提下,按有關政策在大陸接種疫苗。

希望,這樣的政策能讓更多臺胞打上疫苗。

也希望,疫情能夠慢慢好轉吧。

不知道何時,才能再吃到海峽那邊的臺糉啊。(AveryMorgan/現居武漢)

(本文來源:一家兩岸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