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緊張就拉肚子?醫:少吃4類食物

一緊張就拉肚子?醫:少吃4類食物。(圖/達志影象)

有人千呼萬喚還是拉不出來。(圖/達志影像)

有人千呼萬喚還是拉不出來,有人卻一吃就拉,如何拯救鬧情緒大腸?排便,這生活中的「大」事,困擾着很多人。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是很常見的腸道功能障礙,盛行率約20%,差不多每5人就有1人有,好發在青春期到中年,雖不危及生命,也不致惡化成癌症等嚴重疾病,卻讓人不舒服、生活不便。

腸躁症並不是大腸本身發生病變,而是因爲不明原因造成腸道功能異常,較新的研究推測它可能跟腦-腸神經迴路有關,也就是中樞神經影響了大腸。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永發說,人體衆多器官中,消化道與腦關係特別密切,腸壁上有神經細胞腸間神經叢),被稱爲「腸道的大腦」,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腦部中樞神經分泌的傳導物質類似,會互相連通、影響,當遭遇壓力、緊張、食物或藥物刺激,大腦接受到訊號,神經快速反射,接着馬上影響消化道蠕動,有人會胃痙攣,有人便秘或腹瀉等。

腸躁症患者女性較多,推測可能跟女性較細心、敏感、要求完美、容易感受到壓力有關。「心理狀態反應在生理問題上,」臺北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正心解釋。

其他可能造成腸躁症的原因還包括︰

● 胃腸蠕動不規律︰一般人胃腸蠕動有一定規律,但腸躁症患者的胃腸蠕動得太快或太慢,造成腹瀉或便秘。

● 腸道特別敏感︰研究發現,在直腸或乙狀結腸放入氣球,然後充氣,腸躁症患者在較小的打氣量或壓力下就會感到不適或疼痛,表示腸道比較敏感,容易感到不適。

● 食物的影響︰例如乳製品、植物及動物性脂肪,都可能誘發或加劇腸躁症。引起不適的食物因人而異,有人喝了牛奶會脹氣、腹瀉,有人吃了豆類肚子特別不舒服。

朱正心提醒,便秘或腹瀉也可能是藥物造成的,比如一些降血糖藥可能引起腹瀉、治療巴金森症的藥及麻醉性止痛藥會抑制腸胃蠕動,造成便秘;部份治療心律不整的藥也會引起便秘。還有些腸躁症發生在病毒性感冒或細菌性腸胃炎後,可能跟吃過抗生素有關。抗生素改變了腸道中原本各種細菌共生的平衡狀態,腸道微生物失衡,發生功能障礙,於是產生脹氣、便秘或腹瀉。建議患者告知醫生最近吃過哪些藥,幫助釐清排便異常的真正原因。

【排便習慣改變,是大腸癌?】

朱正心說,要診斷腸躁症,最重要的是問病史症狀表現,常見症狀包括︰

糞便中可能有黏液

● 腹脹、腹痛,合併排便習慣改變,但排便後腹脹、腹痛症狀就會改善。

排便習慣可分爲以下3種,而這些症狀如果持續超過3個月、每個月超過3天,就可能是腸躁症。

● 便秘型︰女性居多,每三、四天,甚至一週才排便一次。糞便較乾硬,解便時很費力,一粒一粒,量少,有解不乾淨的感覺。

● 腹瀉型︰男性居多,常在飯後想拉,嚴重時三餐飯後都想上;便意來得很急,急到來不及跑廁所。糞便很軟,糞便量或多或少。

● 交替型︰一陣子便秘,一陣子腹瀉,沒有一定規律。

除了瞭解症狀,也會做些基本檢查,如糞便潛血、照X光看大腸有無糞便堆積、抽血看有無貧血。排便習慣改變讓人聯想到大腸癌的症狀。不過朱正心提醒,大腸癌通常還有體重減輕、血便、貧血、腹脹痛等症狀,如果再加上年齡超過50歲、有家族癌症病史、有腸道息肉、很少吃蔬果、很少運動、過重,確實提高大腸癌的風險,建議做大腸鏡,確定是不是癌變。如果腸躁症治療一段時間後不見改善,或合併發燒、解黑便,應做大腸鏡或相關檢查

陳永發指出,腸躁症沒有明確的病因,所以也沒有明確的藥物,治療上以減輕症狀爲目標,比如腹瀉型病人就開止瀉藥,便秘型的就用軟便劑或緩瀉劑,會腹痛就給減輕腸胃痙攣的藥,有脹氣就用消脹氣的藥,也可能用一些抗焦慮、鎮靜藥物幫助患者放鬆。

【吃對了,腸子不作怪】

爲了減少腸道「鬧情緒」的頻率,患者得稍微忌口

(一)少吃刺激腸胃的食物: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濃茶及咖啡都不宜多吃

(二)少吃易產氣的食物:各種豆類、地瓜芋頭甘藍菜包心菜青椒洋蔥花椰菜、堅果、碳酸飲料。

(三)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制品。

(四) 腹瀉型患者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及寒涼瓜果:如筍、黑白木耳、秋葵鳳梨木瓜火龍果奇異果;反之便秘型患者可以多吃點這些食物。不過朱正心提醒,不論便秘或腹瀉病人,都應適量吃蔬菜,蔬菜中的纖維質可促進便秘者腸胃蠕動、幫助排便,也可吸附過多水分,讓腹瀉者的糞便不會過軟、過稀。

另外,要留意:

飲食定時定量、速度放慢,不要暴飲暴食。「胃、小腸、大腸像兄弟姊妹,上面吃得不節制、吃得太快,會刺激下面的大腸反射,想馬上排掉,」朱正心說。

● 如果已知某些食物會加劇腸躁症,就要避免食用。

運動也是治療腸躁症的處方,「身體動,腸胃纔會動」。如果是壓力造成腸道「激動」,找到並減輕壓力源,就很重要了。每個人的壓力源不同,朱正心笑說,有位患者抱怨老公的鼾聲吵得她睡不着,她想跟老公分房睡,但又不好意思說;還有位家長擔心孩子成績不好,送孩子趕補習時造成脹氣、拉肚子,這些壓力都可能是腸躁症的「推手」。

陳永發說,腸躁症可說是慢性病,可能跟着人一輩子,但可藉由調整飲食、減輕壓力、運動及藥物改善大部份症狀,與它和平共處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