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能源政策冒進 大停電將成新常態

中時社論

高雄興達電廠13日發生意外事故,造成全臺400多萬用戶分6輪分區限電,時間長達5.5個小時,有的用戶停電2至3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官方強調是意外事件,先前大內宣也替政府粉飾太平,強調跳電是電網問題,不是缺電。但事實不容狡辯,蔡政府能源政策太冒進,無預警跳電、分區供電甚至限電,將成爲臺灣「新常態」。

備轉容量太低是關鍵因素

經濟部調查,是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意外,導致興達電廠共4部機組跳脫,這4部機組包括2、4號燃煤機組、和復循環3、4號機燃氣機組,影響約220萬瓩,佔尖峰負載的6%,爲保障電網安全自動啓動低頻卸載,因而輪流停電。

根據臺電的說法,導致分區停電的原因包括:用電需求高於預期,夏季提早來到,當天實際尖峰用電比預測高出170萬瓩;再生能源發電量低於預測值,因而電力供應「補不上來」;部分機組歲修中等原因,造成跳電之後必須分區停電,直到夜間才逐漸恢復正常。除了官方外,綠營民代、學者則紛紛強調是電網問題不是缺電。

綠營強調「不是缺電」是有原因的,因爲大停電會讓社會與企業界,再次爲了綠營全面廢核的能源政策是否會造成缺電而忐忑不安,這也是爲什麼蔡政府執政以來,不論備轉容量率掉到多低、甚至只剩下1、2%,臺電不得不採取偷偷降壓、要求用電大戶減少用電等實質限電措施,還是要咬牙高喊「不缺電」,缺電若成爲公開事實,蔡政府能源政策立刻崩潰。

因此,官方列出許多因素強調這次大停電只是意外;但也恰恰是官方列出的因素,告訴了大家:分區停電會是未來新常態。

政府說跳電原因之一,是當天用電需求高於預期,差距達170萬瓩;不過,經濟部應該早已知道、也體驗到,用電「高於預期」的機率越來越高,原因衆所皆知:全球暖化,幾乎全球各國年平均溫度最高前10名都發生在近年,而且溫度仍在上升中。

民衆感受應深,夏天似乎愈來愈長,今年幾乎4月就迎來必需開冷氣的日子,5月更熱。往年9月就可告別酷暑、10月迎來涼秋,近年10、11月常出現秋老虎,熱到不吹冷氣不行。近20年發生過8次乾旱,且頻率提高,缺水造成綠電供應減少也會成爲新常態。

年輕人大多支持重啓核四

酷暑時間拉長、缺水乾旱頻率更高的新常態已出現,未來一個小意外就造成全臺大停電、必須進行分區供電,也可能成爲「新常態」,深究原因是錯誤能源政策所造成。

綠營一直強調大停電的原因在「電網」不在「缺電」,這是一種「修詞式」詭辯。如果興達電廠操作錯誤時,電網上有充分的電力供應,就不必因卸載而導致大停電與之後的分區供電,因爲供電緊俏,沒有可立刻上線的電力,才必須卸載,這難道與「缺電」完全無關嗎?許多國家基於供電穩定與安全考量,都把備轉容量率拉高到15到20%以上,就是要留下因應突發情況餘裕。臺灣只留10%左右的備轉容量率,而且這是一個「灌水後」的數字,當然難以應付突發情況。

這種情況未來可能成爲新常態。依照蔡政府的能源政策,4年後全部核電除役,綠電(光電與風電比例要提高到20%;綠電的不穩定在這次大停電中已經看出來,風電供應幾近零,光電在40到50%左右,但跳電重啓供電後不久就到傍晚,光電立刻「迴歸零」,蔡政府要把綠電「倚爲長城」,只會更增加電網的不穩定,唯一的選擇就是拚命增加火力發電,但火電空污與排放受到民衆強烈反對,最終,臺灣只能在供電不穩定與空污排放雙惡間驚心度日

日前媒體透露民進黨一份內部調查,顯示30歲以下年輕人近乎壓倒性支持重啓核四,原因是火電污染更嚴重,核電「很乾淨」。事實上,3年前的民調已顯示,超過半數民衆支持使用核電,而且年輕人的比例超過7成,這也是爲什麼當年以核養綠公投順利通過的原因。現在反而是民進黨拿着過時又錯誤的反核意識形態綁架全臺、也綁架臺灣的未來,大停電是再一次的警訊,蔡政府還是迴歸專業、修改誤國誤民的能源政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