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一次衝撞 中國幾乎支離破碎─再認識中國的意義(四)

一九六九年三月中共和蘇聯邊界衝突期間檔案照片,在中俄邊界的烏蘇里江邊一名登上裝甲車的蘇聯士兵,正注視一架着陸的直升機。(本報系資料照片)

當代的中國,本着濟弱扶傾的民族性,希望建造雙贏世界,或以各種可能的方案,既幫助周邊的國家,又解決國內產能過剩,更能富強了鄰國,讓自己的生產輸出,有更大的腹地市場互利雙贏。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思維策略價值,假以時日,必然能創造出不一樣的新型國際關係。富強了鄰國,也擴張了自己的經貿國力,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一帶一路,西方人還在摸索、探索、認知中。更多的時候,還在懷疑、誤解中。

中國vs.西方:保守謙虛的農業文明vs.冒險競爭商業文明

農業文明爲主的中國,不同於海洋商業文明的西方。西方的歷史兩河流域發源,進入地中海,開拓海洋世界,再到大西洋,以海洋爲舞臺,冒險犯難精神是其特質。茫茫大海中的船隻,只有到彼岸,纔是真正的安全。在海洋,只能和大自然風雨、大海搏鬥求生存,產生冒險、犯難的精神。

海洋提供「商業發展」的生活型態,產生商業文明。冒險患難的特質,加上商業競爭的本質,形成競爭求生存的奧林匹克文明。競技場上,只有爭勝負的結果,沒有謙讓的道理,贏得勝利就是正道。

相對於中國,從黃河流域往南發展,經淮河長江江南,都在肥沃富庶的土地,發展出農業文明,特色是保守,不是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