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留意影子銀行死灰復燃風險

北京在積極推動供給改革之際,須留意企業債的大量違約事件,也須設法防止資金透過委託貸款管道持續流入難以監管影子銀行體系。(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大陸債券市場出現大量拋售潮,價跌量縮下,企業籌資管道大爲緊縮,連帶影響企業籌資模式。尤其是在供給側改革雷厲風行下,本來就難以從銀行體系取得資金的產能過剩產業,更是大受打擊。直接與間接金融管道雙重受阻,債信信用評等相對不佳的企業,紛紛轉向非正規金融體系融資。其中,向同業之間的借貸行爲,也就是俗稱的委託貸款,大行其道,影子銀行有死灰復燃跡象。

所謂的委託貸款,泛指政府部門、企業及個人透過銀行指定對象進行資金放貸的一種行爲。與一般銀行貸款最大的不同點是,在這類貸款中,銀行並非是授信主體,也非最終風險承擔者,而僅是中間的媒介平臺,真正的資金供給者還是企業及個人本身。非屬金融機構,卻從事資金貸放行爲,因此這類貸款才被歸類到影子銀行體系。

根據萬得資訊(Wind)與香港環亞經濟數據(CIEC)統計,2016年12月大陸委託貸款增加4057億人民幣,年成長率高達1倍以上,較2015年大幅成長兩成,達到13.2兆人民幣,規模足足是全體銀行業短期貸款的1/3(2015年爲36兆)。委託貸款大幅成長背後,除意味着影子銀行風險可能再次升溫外,也代表着大多數企業在傳統金融管道中依舊面臨借貸無門困境。甚至,在面對政府強力改革的過程中,這些企業不僅無法配合政策調整,反而只能反其道而行,另謀出路,從而衍生新的風險與問題。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是如此。

姑且撇開存在已久的企業融資難問題不談(因這是結構性問題),從這次委託貸款激增的現象來看,供給側改革讓很多產能過剩的央企及國企必須面對更大的籌資壓力。因爲在供給側改革還沒定調時,這些央企或國企基本上還是拿得到銀行貸款,但政策實施後,在中央高度施壓下,銀行根本不敢再放貸給這些產能過剩的央企或國企,即使他們背後有中央部委或地方政府做靠山。因此這些企業只能輾轉透過資金充裕或信用較佳的同業,以較高利率取得維繫營運的貸款。

不過,這是一種標準的惡性循環。因爲這些產能過剩或是借貸無門的企業,通常都屬於債信或還款能力較差的一羣,本身營運已大有問題。偏偏透過委託貸款取得的資金,卻必須支付高於銀行體系數倍的利息,這隻會讓其財務狀況更加惡化,連帶也升高整體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特別是在影子銀行體系下的委託貸款,由於資金借貸雙方大多是有業務往來或是母子公司關係的關聯企業,一般都是基於信任原則進行借貸,並不會像銀行貸款那樣,做到盡職調查或要求提供足夠的擔保品,無形中也讓資金供給方暴露在更大的違約風險下。

以去年12月中國信達貸放將近80億人民幣委託貸款給山水集團這個案例來看,山水集團在2016年6月前已有將近120億人民幣的債務違約紀錄,理論上根本無法再從正規間接金融管道貸到資金。但不知是中國信達沒有善盡貸款前的盡職調查義務,或是奉指示而爲,這筆將近百億的貸款最終還是順利敲定。這意味着什麼?政策原本是要解決部分問題(如產能過剩),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可能因爲沒有做好配套措施,反而會衍生出更大問題(如影子銀行風險)。

目前中國企業債務規模持續向上攀升,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源自於這類來自非正規管道的授信行爲。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中國企業債務規模高達18兆美元(約120兆人民幣),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7倍。企業債務違約風險,逐漸形成一顆未爆彈。近年來債券違約事件頻頻發生,光是2016年就有61檔企業債違約,足足是2015年22支的3倍之多,而整體債券違約金額更是高達369億人民幣。預估在整體經濟情勢遲遲無法改善下,這個勢頭2017年還將持續。一旦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債務違約風暴從直接金融體系擴散到間接金融體系,後果將不堪設想。

北京在積極推動供給側改革之際,須留意企業債的大量違約事件,也須設法防止資金透過委託貸款管道持續流入難以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以避免加大金融市場風險,甚至釀成更大的金融風暴。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事件引發的影子銀行危機,殷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