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史上的今天:SFC系列絕唱《勇者鬥惡龍6》

和“最終幻想”一樣,日本另一大國民RPG品牌勇者惡龍”系列同樣選擇把第六部作爲SFC(超級任天堂)時代的終結,只不過發售日比《最終幻想6》晚了約1年半,再加上前者上市後收到如潮的好評,導致在1995年12月9日最終得以和粉絲見面的《勇者鬥惡龍6 幻之大地》(以下簡稱DQ6)在聲勢上似乎略遜一籌。

製作陣容來看DQ6依然以堀井雄二、鳥山明、椙山浩一這個黃金三角爲基幹遊戲內容正統性以毋庸置疑,很好地體現了“天空三部曲”的一直以來想要表達的宏大主題。遊戲故事既保持了一貫的蓬勃、濃郁幻想氣息以及各種感人的小細節,又在整體結構上有所創新,比如兩個平行世界這一設定。

和之前很多同樣採用雙世界系統的RPG不同,並非一開始在一個固定地點,隨着情節發展來到另一個空間,而是從序章開始就要求玩家控制主人公一邊在兩個世界間不停來回一邊推動劇情,這種形式無論從內容量還是多樣性上相對於之前的同類作品都有了顯著的進步。等故事進展到中期以後,關於目的地指令漸漸變得模糊,可以行動的範圍也會通過“發現”系統逐漸擴大,從而給予玩家更大的自由度,這種對遊戲整體路程的把控在獲得前往海底的方法後會變得尤爲顯著,這當然也是相對與之前系列作品的一大改變。

泰利與龍的經典對決

而具體到職業系統以及戰鬥方面本作也有一個革命性改動,這就是全新的轉職系統。和其他很多有職業概念的遊戲一樣,角色法術技能等能力均由該屬性控制,DQ6一共有9大基礎職業以及9個高級職業。“職業”的概念雖然最早在《勇者鬥惡龍3》中就已經出現,但本作的轉職功能更加成熟和完整,在技能等方面對職業特性的體現也更明顯,比如依靠熟練度獲得特技、隱藏職業,並且把職業路線安排的自由也給了玩家,在玩法上同樣有所創新。

配合全新的各種迷你遊戲,本作在可玩性上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不僅僅只是單純向玩家展示遊戲故事,DQ一改往日有些老套面孔試圖迎合年輕人的一些遊戲習慣口味,同時也並沒有犧牲系列一直堅持的很多特有元素以及核心製作思想,精彩依舊的雙線劇情便是其中之一。

夾在摻雜了豐富感情元素的《勇者鬥惡龍5》以及革命性的《勇者鬥惡龍7》之間讓DQ6似乎缺乏一點存在感,但互爲表裡的兩個世界這一設定還是具備十足的魅力看點,這種虛實結合的雙線手法顯然影響了後來的《超時空之鑰(Chrono Cross)》乃至《最終幻想10》等作品。

NDS版的畫面經過全面重製

儘管這款遊戲的定價高達11970日元(在1995年約合1050人民幣),但還是在日本地區售出約320萬份,足以證明DQ系列的超高人氣。15年後,史克威爾尼克斯以NDS掌機平臺推出復刻版的《勇者鬥惡龍6》,將經典內容嵌套在全新的畫面引擎上,並且發行了歐美版本,一共售出超過170萬份,對一款冷飯遊戲來說成績相當不錯。